来源公众号:冷香小住
备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备课”是指在做一件事之前的准备工作;狭义上的备课是就一线教师群体来说,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课能否上得精彩和有效果,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力集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思考,那么在备课效率的提升和上课效果的增强上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授课内容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授课内容,在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内,要传授给学生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的人们都有感受。辛辛苦苦十二年,好像习得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很多,以至于高考的时候考不好,高中毕业完成基础教育以后,剩下的有用的知识能力也不是很多。人的一生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学校教育,教师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多少有价值的的东西,这是教师该认真思考的。那么具体到教师的日常教学,在备课的时候要备什么样的授课内容是有价值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首先,围绕高考评价体系的“四层”,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备课。
在备德育目标的时候,围绕核心价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学生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备知识目标的时候,主要围绕学科素养和必备知识,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事实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能够合理运用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备能力目标的时候,主要围绕关键能力,努力提升学生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涵盖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
其次,要围绕具体的考试内容备课。
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以后能进入什么层次的高校继续深造归根结底是由考试完成的,是由分数决定的。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社会,在谈论教育的时候都不能回避考试和分数。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是要从考试角度多思考,多思考授课内容考试考不考。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好考试内容?双新背景之下,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研究新课标,新课标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教师围绕课标备课,能更好地把握好重难点。其次,要把课本研究透,不管什么学科,都要抽时间把课本多翻上几遍,文科多阅读,理科多做题。最后要研究近些年高考模考题,这是对考试考查内容最好的把握。
第三,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即要围绕学法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把握住课堂重点和难点,这是达成有效教学的第一步。如何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是达成有效教学的第二步,以语文学科为例,作文很重要,如何写好作文,那么教师就要具体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跟在老师后边学习,确实能够掌握方法得高分。数学的计算能力,物理的思维提升等都是有方法可循,这些方法需要教师总结,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方法掌握了,做事才能事半功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不同学科,不同题型的学习方法备进去,在上课的时候伺机传授,对于课堂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二、授课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其次要思考的是授课方法,即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授课内容。一般来说只要是受过正规本科教育,能够顺利入职,在当老师的过程中勤于学习,把握好授课内容的重难点问题应该不大,何况很多学校都在提倡集体备课,共用一个教案或者课件。之所以还存在教学成绩的差别,教学效果的不一样主要是授课方法不一样。简而言之,教师在思考授课方法的时候要能够让学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第一,精心设计,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上课内容不管多重要,教师在讲台上不管自认为讲得如何生动精彩,如果学生不听课、不参与课堂,那么效果都不会很好。换言之,即使学生考试成绩也很好,那么也是学生自学或者在外边补课吃小灶的功劳,也和教师的关系不大。所以优质的课堂,教师必须要精心设计,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如何设计课堂,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上来,双新背景下,要深入把握好情境、任务、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任务是在情境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具体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具体动作。情境是外在形式,任务是内在驱动,活动是具体载体,三者是相互联系,三位一体的关系。厘清情境类型,理解任务特征,明白活动目的,是能否设计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前提。归根结底,双新背景下,一线教师要想提升课堂质量,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
第二,深入浅出,提升课堂的趣味性。
这是教师自身魅力的体现,在备课的时候要有这个意识,更多的是在上课的时候灵活表现。要做到深入浅出,即用浅显易懂的话把深刻的道理表达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首先要求教师要对本学科知识内容非常熟悉,熟悉之后才会有更好的表现方式来展示。特别是对数学、物理等注重计算思维的学科,自己如果都对相关知识点、习题不熟悉,别说深入浅出了,就是讲明白都很难。而对于静态的知识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感到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这主要是和教师自身的性格有关,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自带笑点,在上课的时候也能很好地感染学生。一般来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为了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认真听课,都要有意地备上一些趣味性多一点的内容,在上课的时候要能够预设到学生听课疲劳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趣味性的内容展示出来,就像相声小品抖包袱一样,总而言之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听课。
备课是所有老师的日常工作,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工作扎实。一些老师在备课上也花了很长时间,但上课的时候课堂效果也没有很好,这是因为没有抓住备课重点的原因。上课要给学生讲什么,是对学生有用的;通过什么方式来讲,学生能听。把握住这两个问题,备课的时候多思考,那么备课的时候事半功倍,上课的时候也得心应手。
来源网址:高效备课时思维的两个着力点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