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生物侯老师
长期以来,细胞骨架被认为是真核生物特有的结构,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因结构简单,被认为无需此类复杂系统。但近 30 年的研究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 ——原核生物不仅拥有细胞骨架,且其系统功能复杂,在生命活动中扮演关键角色。
一、原核生物细胞骨架的核心证据
原核生物细胞骨架的存在,主要通过三类核心蛋白的发现得以证实,这些蛋白与真核细胞骨架的核心成分具有同源性,并能完成类似功能:
1. 肌动蛋白同源物
以 MreB、ParM 为代表。MreB 在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中形成螺旋状纤维,通过引导细胞壁合成酶的定位维持细胞形态(如杆状);ParM 则参与质粒分离,通过动态聚合形成 “纺锤体” 样结构,推动复制后的质粒向细胞两极移动。
2.微管蛋白同源物
以 FtsZ 为典型。FtsZ 是原核生物中最保守的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分裂时于分裂位点组装成 “Z 环”,作为分裂机器的核心,招募其他蛋白完成胞质分裂,功能类似真核细胞的微管蛋白,但结构更简单(仅形成单根原纤维)。
3.中间丝同源物
如新月柄杆菌的 Crescentin(CreS),其在细胞凹面形成弯曲丝状结构,直接决定细胞的半月形形态;蓝细菌的类中间丝蛋白(CCRPs)则通过卷曲螺旋结构维持丝状群体的机械强度。
二、原核细胞骨架的功能:不止 “支撑” 这么简单
原核生物的细胞骨架并非简单的 “结构支架”,而是参与多项关键生命活动:
- 形态调控MreB 控制细胞长宽比例,CreS 决定细胞弯曲形态,共同塑造原核生物多样的外形(杆状、球状、半月形等)。
- 细胞分裂FtsZ 的 Z 环是分裂的 “启动器”,MinD 等蛋白则精准调控分裂位点,确保分裂位置正确。
- 物质分配ParM、TubZ 等蛋白通过动态聚合,将质粒、染色体等遗传物质均等分配到子细胞中,保证遗传稳定性。
- 细胞器组织如磁性细菌的 MamK 蛋白,能排列磁小体链,帮助细菌感知磁场方向;部分蛋白还参与羧酶体等功能微区室的定位。
三、与真核细胞骨架的差异:简化但高效
尽管功能相似,原核与真核细胞骨架存在显著差异:
- 结构更简单原核骨架蛋白的聚合形式更基础(如 FtsZ 仅单根纤维,无真核微管的管状结构)。
- 无马达蛋白真核细胞依赖肌球蛋白、驱动蛋白等 “分子马达” 运输物质,原核则通过蛋白聚合 / 解聚的动力学实现物质移动。
- 调控机制朴素缺乏真核细胞中复杂的磷酸化调控网络,主要依赖蛋白 – 蛋白相互作用和 ATP 酶活性调节。
结论:原核生物有细胞骨架,且功能不可替代
原核生物的细胞骨架是进化的精妙设计 —— 它以更简单的结构实现了与真核骨架类似的核心功能(形态维持、分裂、物质分配等),证明 “简单生物” 同样需要精密的内部秩序。这一发现不仅修正了传统认知,更揭示了细胞骨架系统的古老起源,为探索真核生物的进化路径提供了关键线索。
简言之,原核生物有细胞骨架,且其存在是生命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友情提示:做题时请谨慎对待,命题人不一定认为原核生物有细胞骨架!
来源网址:原核生物有没有细胞骨架?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