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AI,飞在天上的是急功近利的人们,折磨的却是一线教师。一阵阵风刮过,AI尚未实现万能,教师却早已被迫踏上了“全能化”的道路。
01
AI能在多大程度上
赋能教育?
当今有一种奇怪的焦虑叫“AI取代教师”,说实话,假若AI真能取代教师也就罢了,老师们轰轰烈烈下岗、死心塌换行,也没那么不情愿——想想那些无理的家长、气人的学生和无望的职称……
可偏偏现在的人工智能还远远没有到“完全体”的程度:嫌弃老师不如AI好,又只能依赖老师教。营销AI讲课怎么比老师上课更生动、更深刻,可真要让AI替代教师给你家孩子讲课,你又不乐意了。
AI果真能这么快速取代教师吗?就在前一阵子,ChatGPT之父、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在专访中袒露:
“我曾经对AI有过近乎科幻的想象,也许未来还是会实现,但它现在只是一个疯狂强大的工具,生活上也没什么改变。不过我对此也挺开心的,以前的我太天真了。”
近几年AI领域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各类模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AI在各领域包括教育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在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以后,AI却并未如早年预想的那样快速取代人类。
AI可以快速解答学生问题、撰写教案初稿、初步生成课件,但最终的修改、课堂的应变与升华以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生命情感的教育,还是必须依赖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一句话,AI作为工具的属性不会改变,教师的角色仍然无法替代。
02
在AI万能之前
教师早已全能化
如今,“AI赋能教学”的风潮席卷教育界,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乱象。有些地方盲目追求 “AI教学创新”,赛课时不充分使用AI技术就无法得奖,所谓优秀课例充斥着AI人物、AI歌曲、AI图片,VR场景、古人智能体等等。40分钟里至少有25分钟在“AI教学”,形式是多姿多彩的,课文是不读不写的。
正如一位老师所吐槽——
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看似沉浸于新奇的互动,实则难以真正汲取知识的养分、获得思维的成长。这样背离教育本质的所谓“创新”,不仅无法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会让教育陷入低效甚至无效的怪圈。
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些人群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他们眼中,AI 不是推动教育变革的时代机遇,而是一场跟风的运动,如同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等一样,只求表面热闹,只图形式新鲜,完全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本质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风起AI,飞在天上的是急功近利的人们,折磨的却是一线教师。一阵阵风刮过,AI尚未实现万能,教师却早已被迫踏上了“全能化”的道路。
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从组织班级活动到家校协同育人,一线教师面对真实的孩子,本就需要兼顾方方面面,早已是教育领域的“多面手”。
教育以外,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得应付各级多方的不定期检查、表格填写等等。而今还要紧跟时代步伐,理解新概念,掌握AI工具,合理融入教学,既要抵抗形式主义的侵蚀,又要探索出AI与教学融合的正确路径。
03
越是浅表的课堂
越为AI时代所遗弃
AI赋能课堂,已经成为形式主义的新欢。
截图自“平平无奇的李李”公众号
为何越是运用新东西,就越是远离本质?情境教学、跨学科教学如是,AI赋能教学也如是,课堂的浅表化、形式化已泛滥成灾。
诚如肖培东老师所言:“摹其形而丢其本,课堂活动热热闹闹,语言学习冷冷清清,教学脱离或架空文本的语言。”
不过,我并不太担心这样的课堂能够流行多久,AI时代的学生真正需要的不是如何使用AI,而是相对独立于AI之外的能力,比如深度思考、高阶思维、审美能力等等。因此,那些浅表的形式主义课堂,终为时代所遗弃。
文章来源 | 校长内参
来源网址:AI赋能课堂,成为形式主义的新欢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