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高中生物教与学
不到30天就是2025高考,面对高考,我们大多担心的是题难,不会做而失分,而忽略了在会做的题上的失分。其实,在会做的题上少失分就是增分。在高考生物学方面如何避免在会做的题上的失分,下面几个方法或策略可供参考。
一、审题阶段:精准捕捉题干信息,避免 “会而不对”
- 圈画关键词,排除干扰项
对题干中的限定词(如 “不正确的是”“至少”“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概念修饰词(如 “真核生物”“细胞外液”“光合色素”)、实验变量(如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用不同符号标记(如波浪线、圆圈),避免因粗心漏看关键条件。
例:若题干问 “ATP 合成酶的作用场所”,需区分 “细胞呼吸”(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 “光合作用”(叶绿体类囊体膜)的不同场景,避免惯性思维导致答案偏差。 - 图文结合,拆解复杂情境
图表题(曲线图、模式图、流程图)需先明确横纵坐标含义、图例标识、箭头方向(如物质运输方向、生理过程顺序),再结合知识点分析。
例:遗传系谱图中,先标注患病 / 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显性 / 隐性标记),再根据 “无中生有”“有中生无” 判断显隐性,避免因忽略 “伴性遗传” 或 “常染色体” 条件误判。 - 警惕 “陷阱题”,区分相似概念
对易混淆概念(如 “细胞分裂” vs “细胞分化”、“抗原” vs “抗体”、“原生质层” vs “原生质体”)进行对比训练,审题时聚焦题干描述的具体过程或功能。
例:题干问 “能产生 ATP 的细胞器”,需排除 “细胞质基质”(非细胞器),仅答线粒体、叶绿体。
二、答题阶段:规范表述,确保 “对而全”
- 术语精准,拒绝 “生活化语言”
严格使用教材定义的专业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或自编词汇。
例:“植物吸水”→“渗透吸水”(需说明 “通过原生质层”);“基因变了”→“基因突变”。特例:若题干明确要求 “用图中字母 / 数字回答”,必须严格按要求作答,避免自行替换。 - 逻辑清晰,分点作答(尤其非选择题)
实验设计题:按 “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分组、处理、观察)→结果与结论” 的逻辑链书写,确保 “对照实验”“单一变量”“重复实验” 等原则不遗漏。原因分析题:采用 “因果关联法”,即 “因为(知识点),所以(题干现象)”。
例:“为什么低温会影响植物吸收矿质离子?”
答:低温会降低酶活性,减弱细胞呼吸(因),导致 ATP 供应不足,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果)。 - 计算类题型:分步列式,标注单位
遗传概率计算:先拆分单对性状(如 Aa×Aa→3/4 显性),再利用乘法原理组合(如两对独立性状显性概率 3/4×3/4=9/16),避免直接心算出错。
光合呼吸计算:明确 “真光合速率 = 净光合速率 + 呼吸速率”,注意单位统一(如 μmol CO₂/m²・s),并检查是否需要换算时间或面积。
三、检查阶段:逆向验证,减少 “全而不细”
- 选择题:排除法与直接验证结合
对不确定选项,先排除明显错误项(如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 可直接排除),再对比剩余选项的差异点(如 “促进” vs “抑制”、“叶绿体基质” vs “类囊体膜”),结合题干条件验证。 - 非选择题:逐句对照 “得分点”
按高考评分标准(如 “每空 1 分,关键词给分”),检查答案是否包含所有必要术语。
例:若答案应为 “DNA 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仅答 “多样性” 不得分。特别注意 “是否遗漏限定词”(如 “根尖分生区细胞” 不能答 “所有植物细胞”)、“是否颠倒因果”(如 “因为酶具有专一性,所以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反应”,因果正确;反之错误)。 - 图表题:回查数据与题干是否矛盾
曲线图中,若某点 “光合速率 = 呼吸速率”,需确认横坐标是否为 “光强” 或 “CO₂浓度”,避免混淆 “补偿点” 与 “饱和点” 的位置。
四、日常训练:针对性突破,养成 “应试思维”
- 错题归类,建立 “个人失分档案”
按 “审题错误”“术语错误”“逻辑漏洞”“计算失误” 分类整理错题,统计高频失误点(如多数学生在 “遗传系谱图概率计算” 中忽略 “携带者概率”),针对性强化训练。 - 限时答题,模拟高考节奏
选择题控制在 1 分钟 / 题,非选择题中简单空(如名称、概念)30 秒 / 空,分析题 2-3 分钟 / 问,避免因时间分配不当导致会做的题未完成。 - 规范答题模板化
总结高频题型的答题模板:
实验结果预测:“若 XX 组出现 XX 现象,说明 XX 结论”;
变异类型判断:“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 倒位)vs 基因突变(碱基对替换 / 插入 / 缺失)” 的区分标准。
五、心理调适:避免 “会而慌张”
考前提醒学生:遇到熟悉题型不轻视(可能题干条件变化),遇到陌生题型不慌乱(拆解成已知知识点组合)。对 “不确定答案” 的题,第一印象往往更准确,若无绝对把握,不轻易修改(尤其选择题)。
高考生物 “少失分” 的核心是:审题如 “放大镜”(精准捕捉细节),答题如 “标尺”(术语规范、逻辑严谨),检查如 “扫描仪”(逐点核对得分点)。通过日常训练将规范答题转化为肌肉记忆,最终实现 “会做的题不失分,模糊的题多抢分”。
推荐阅读
- 常用PCR技术及原理
- 例析PCR引物的设计原则问题
- 有关PCR扩增过程中的疑虑与剖析
- 例析PCR过程中引物的设计
- 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两公式推导
- 教材新增考点:PCR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及试题
- 高中生物学“PCR引物”试题归类分析(附下载链接)
- 生物 |模型建构在 PCR 扩增目的基因过程的应用
- 实验技巧 | PCR引物设计,史上最全的关键点!
- PCR扩增目的基因相关计算的教学思考
- 释疑 |教材PCR 引物的设计法则
- 教学参考|PCR的7个问题释疑
来源网址:高考中,在会做的题上少失分就是增分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