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蒙蒙细语 作者:蒙庚阳
蒙蒙细语的教学后记都是记录自己的常态课,很普通,很基础,没特色,但真实,对自己的教学有帮助。
虽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但每上一堂课之前,我们都可以先通过下文的这“五问”来提醒自己,备课是否充分。
对于“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和应用”这一节的教学而言,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属于旧知识,三分之一属于新知识,因此,第一问,蒙蒙细语就先从新旧知识的角度说起。
一问
新旧知识是否有效融合?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
1.1 反馈调节
分析玉米赖氨酸含量的例子时,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存在反馈调节,这是生物学重要的生理机制,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可以确保生物体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与“稳态”概念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1.2 中心法则
在中心法则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逆翻译”的信息传递,但人类总是希望从蛋白质的功能出发,反推基因的序列,进而寻找自然界没有的目的基因,这是从功能的角度去改变结构,也是“结构决定功能”的逆向思维,结构与功能的正向与逆向推理,就是“结构与功能”观在思维层面的双向运用。
1.3 PCR技术
蛋白质工程最终都要通过改造基因来改造蛋白质,基因的改造与扩增,往往离不开PCR技术,这为接下来要讲的定点突变技术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并不是遇到旧知识就一定去复习与渗透,而是要看所复习的旧知识是否有利于促进新知识的获取,这才算是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
二问
情境创设是否真实贴切?
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再现学科理论产生的场景或是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背景下发挥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高考评价体系》
试题素材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真实问题情境组织命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应围绕现实问题(包括热点问题)展开,尽量做到新颖、真实、科学、恰当,有一定的信息量和适当的复杂度,能够成为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载体。基于试题情境的设问要有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逻辑,指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1 真实案例
教学为何需要真实案例,除了与上述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的要求有关以外,课堂实践经验还告诉我们,只有把所学知识贯穿到真实的情境里,知识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可以避免读“死书”。
真实案例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材之外,如生活实际、科研文献、实验操作等。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使用教材的案例,优点是熟悉教材,缺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可能不足,使用教材之外的案例,优缺点恰好相反。
蒙蒙细语以提高玉米赖氨酸含量这个教材案例贯穿课堂,总结
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的异同点时,让学生明白提高赖氨酸含量也可以用基因工程,而不是非要采用蛋白质工程,这样的设计也可以算是“一境到底”。
2.2 以此类推
有了改变赖氨酸含量的这个例子,那么,速效胰岛素、提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延长干扰素体外保存时间等这些应用都可以类比推理,因为这些都是通过改变某一个氨基酸来改变某一个碱基对的,都与定点突变技术有关。
2.3 其他拓展
虽然本质上都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蛋白质,但改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工与处理,才能应用,比如,降低小鼠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就需要抗体人源化技术,这与上述例子有些差异,可以归为另一类的应用。
三问
问题设置是否具有深度?
教育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场所。
——顾明远
教育能让你活得幸福,幸福取决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泰勒·本·沙哈尔
3.1 趁机追问
本节教材的“思考·讨论”栏目,是让学生从氨基酸序列反推基因的碱基序列,理论上可以推出32种不同序列的基因,但得出结果后,可以继续追问学生,这么多种序列,在实际运用中,随意选用一种即可?是否还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3.2 定点突变
按照上述的反推序列,理论上推导出多种基因,长序列的基因合成难道很大,假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某一个碱基来改变局部氨基酸序列,最终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简洁高效,何乐而不为?那么,如何定点去改变某一个碱基?此时,就可以顺其自然引入定点突变技术。
3.3 等待研发
既然蛋白质工程是先从蛋白质功能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的,那么,蛋白质究竟有哪些功能,人教版教材在必修1第2章就例举了蛋白质的五种功能,也因为这些功能,学生逐步理解了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什么是蛋白质,而不是其他化合物。
这就意味着,与激素、抗体、血红蛋白以及酶有关的应用,理论上都可以根据人类的需求从蛋白质的角度去修改,激素、抗体、酶,教材里都有具体的应用例子,可是镰状细胞贫血症是否可以考虑用蛋白质工程进行辅助治疗呢?假若你是药物研发者,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
这些设问虽然不是教学重点,甚至“离题”,但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帮助。
四问
课堂评价是否贯穿始终?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4.1课前评价
既然教育需要评价,那么课堂教学也同样需要评价,课前可以采用逆向设计思路,可以先确定预期结果,再确定合适的证据,最后才是设计学习体验。
4.2课中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暴露各种误区,需要及时根据现场反馈的答题信息及时纠正。
比如教材“思考·讨论”栏目,需要从氨基酸序列逆推基因碱基序列的过程,没想到多数学生已经遗忘,教师要提示先根据密码表写mRNA的碱基序列,再逆推基因碱基序列,展示中有的学生加入了起始密码与终止密码,值得肯定。还有,上文的趁机追问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现场评价。
4.3 课后评价
作业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布置合理的任务,蒙蒙细语写的这篇随笔(高中生物学“五大工程”的多元化作业设计)可以作为参考。
五问
课堂教学是否紧扣教材?
有些教师抛开教材而自行其是,忽略了教材中很好的素材,而选择与生物学核心内容学习关系不大的一些资料作为教学素材,生物课上得不像生物课,这种做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对“范例”论的误读。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舍弃教材上的任何内容,包括旁栏思考题、小字排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本是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取舍的;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教师因担心考到而每个必讲。这时,教材没有被看作范例,而是“规范”甚至“考本”。
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阶梯,是教师教学的帮手,是生物学界、教育界在课堂里的代表;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学课程哲学》(谭永平)
5.1 深度课堂
新高考改革,试题难度逐步增加,特别是科研情境,不仅文字量大,还需要更抽象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升成绩,实际教学就会出现两种趋势,第一,平时训练的习题更难。第二,课堂深度会逐渐加深,有些甚至达到了大学层次。虽然这种方式对选拔尖端人才具有积极作用,但也会加重教学负担,因为对多数普通学校来说,学生可能需要侧重基础知识,侧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蒙蒙细语看到许多有深度、很新颖的示范课,虽然起到引领作用,但并不一定适合普通学校的教学。
5.2 基础课堂
蒙蒙细语仅从县级中学的角度来说,许多常态课不一定往思维深度、情境陌生的方向去设计,一篇篇陌生的科研论文,原始的科学史材料呈现在课堂,让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思维,方法的确很好,但偶尔用用就行,因为多数学生的思维可能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层次,常态课应该是先把教材理解透彻,对有疑惑的加以分析与解释,当然,像山东这样的选考试题,还需要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去备考。
5.3 灵活课堂
薄弱的学校也有少量基础扎实的学生,优秀学校也有少量基础薄弱的学生,一端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另一端是高阶思维,复杂情境。应当如何兼顾?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来平衡教学,也就是深度课堂与基础课堂得要有一定的比例。
备课时,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可以有六问、七问,甚至十问,无论是多少问,也都是在自我提醒:上讲台前,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备注:写了那么多,其实蒙蒙细语都没有精力去慢慢仔细回头阅读,只顾着尽快能把自己的内心想法与课堂反馈一字一句写出来,体验一边写就一边思考的记录状态,每写完一篇随笔,心情就会瞬间舒畅许多,原来,写后记也是自我调节心态的有效途径之一,若是这样,也就无所谓字数的多少,写到自然停止就好,蒙蒙细语一直敬佩能把这样长篇赘述的随笔读完的老师们,您们才是蒙蒙细语学习的榜样,因为能静下心来阅读与学习就已经很难得。)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