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教坛夕拾

今日浏览公众号,在视频号“大渔大师课”看到一篇他们在2025年3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赫拉利:思考思考方式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认知”。觉得该文值得搞教育的人,学习求知的人一读。
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他于1976年2月24日出生于以色列,著有简史三部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和《智人之上》。
下面摘要转载该文章的主要内容(做了一些删节、改动)。在此向“大渔大师课”表示感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原文学习。
人类所熟悉的认知过程,可能只是智能的一种特殊形式,而不是智能的全部。
人们通常都认为思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真正的思考是在人的脑子里进行的。AI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说明没有生物意义上的记忆,没有内省能力,也没有我们熟悉的意识的AI,却能产生深刻见解,能适应各种情境进行创作。展示出有异于人类思维的另一种认知形式。
赫拉利提出,传统上人们认为思考是内在的、按步骤进行的,但AI展示的智能更像是一张网络或无处不在的存在:知识不一定要储存后再提取,可以即时动态生成;推理不一定要一步步来,可以同时并行处理;甚至理解意义也不一定需要自我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帮我们重新审视:什么是思考?什么是理解?什么是智能?
赫拉利教授在新书《Nexus智人之上》中提出结合当前AI的发展,可以重新思考智能的几个关键维度:
1. 思考不等于内部对话
我们习惯把“思考”理解为脑子里的语言独白。赫拉利指出,很多动物根本没有语言,却照样能解决复杂的问题。AI也证明不需要”想”一个词才能理解它。思考也许更像是一种实时的信息处理和连接,而不一定非得用语言翻译一遍才算数。
人们有时候感觉“脑子反应很快”,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那可能是因为思考根本不是靠“说”,而是靠“连”。
2. 理解是连接而非存储
“理解”就是把信息记住,像存进记忆库,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基于AI的发展,赫拉利提出了另一种可能:理解,其实更像是在无数信息之间建立新的连接。
AI“理解”一个句子时,是在它庞大的网络中激活了无数个关联点。正如人们的顿悟,常常不是在死盯着书本时,而是在放空、散步、洗澡、甚至走神的时候悄悄发生的。
3. 智能是涌现而非预设
赫拉利提出,蚁群没有一个中央大脑,却能表现出惊人的集体智能。AI的发展说明智能可能并不是来自某个中心化的大脑或者特定的思维结构,而更像是一种在复杂系统中自然涌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说,“聪明”不是靠谁主导一切,而是很多简单部分协同起来,碰撞出复杂的结果。
4. 创造力源于模式重组
AI能写诗、作曲、画画,让人开始怀疑:所谓“创造力”,是不是其实就是把已有的东西用新方式重新组合一下?
赫拉利提到,人类的创作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基于已有知识的“拼贴”和变形,而不是完全从零开始。也许,创造力并不是某种人类独有的“魔法”,而是一种智能系统本身就可能具备的能力。
总之,如赫拉利所说,创造力来自于对已有模式的重新组合,而真正的智能,则是在多元连接中自然涌现。学习,是希望激发更多连接、碰撞和灵感的可能。
从以上4点,我们是否可以做如下联想:
1. 拓展学习方式:思考不只是在脑子里自言自语,学习也不应该只盯着书本死记硬背。学习,除了听大师说,跟跟随大师示范外,还可以和已经会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怎么做,动手试错。可以学得快,获得书本上找不到的小窍门。
2. 培养连接型思维:记住东西的方式更像是编织网络。学了新东西试着把它和你已知的事情连起来。试着把新知识马上用起来,或者教给别人。
3. 创造合适的环境:想法往往是在合适的环境中自然涌现的。工作陷入瓶颈时,换个环境,找些不同领域的朋友聊聊,做些看似无关的变化,可能正是激发新想法的催化剂。
4. 调整与AI的关系:AI可以成为你思维的伙伴。遇到问题先自己想解决方案,然后让AI给出它的思路。通过对比会发现视角的差异。会发现AI会提出你未考虑过的方向。
AI给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思考方式的机会。更开放、更灵活地看待智能,我们的思维边界也会随之拓展,生活和工作的可能性也会变得更加丰富。
来源网址:值得老师们一读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