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娜娜AI学习 作者:詹娜
AI就像一场风暴,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冲进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就拿DeepSeek来说,它打破了传统工具的使用模式,我们只需像日常对话一样用自然的语言输入,就能得到通俗易懂的回应。哪怕你不是电脑编程专家,也照样能和它交流自如,而且它输出的内容丰富得就像一个知识宝盒,常常给人一种人类般的亲切感。正因如此,AI在教育领域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无论是协助备课、批改作业,还是拓展教学思路,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其中可能隐藏着一些大家忽视的东西。
UCL管理学院副教授Dr. Anil Doshi曾做过一个研究项目。研究人员挑选了大约300名参与者,让他们围绕科幻主题(比如“在外星球的冒险”)创作一个简短故事。研究过程设计得很巧妙,研究人员随机给部分参与者提供AI灵感,这些参与者可以随意处置这些灵感,想用就用,想混合、改编或者直接无视,都没问题,反正最后都得自己完成故事创作。之后,研究人员把这大约300个故事交给一组读者兼评估员,并且不让他们知道哪些故事借鉴了AI灵感,只让他们评估故事的创意程度。猜猜结果是什么?本以为由人类独立创作的故事更有创意,可现实却是——获得AI灵感的故事居然更具创意!这感觉就像突然发现了能让创作能力飙升的“超能力”。
但是,事情还有另一面。
那些获得AI灵感的故事,虽然在某些指标上表现出色,可却在独特性和原创性上大打折扣,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比纯人类创作的故事更高。也就是说,借助AI灵感的创作者,失去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咱们先把从AI获取灵感是否道德、是否算作弊、是否违反学校政策这些问题放在一边。单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用AI取代自己的思考,会让我们错失成为独特自我的契机。
最近这一年,有好几所中小学邀请我给老师们做关于如何用AI备课和教学的培训。我发现很多老师都盼望只需给AI写一句简短指令,AI (chua)一下就能生成一份完美教案、课件、试卷或者完成全班作业的批改。而我却很想对有相同盼望的老师们说:过度依赖AI来替代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实际上是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失去了成长为更优秀教师的机会。
我也明白,AI如今已经无孔不入,在教学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很难不依赖它。面对诸多教学任务和备课计划,我想请大家都问自己一个问题:“这项工作对于我成为更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因材施教,是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答案是“否”,比如我们要制作一份普通的课堂资料,而自己在这方面精力有限,借助AI也许能快速完成任务,提高效率。
然而,如果这是一次进行教材深度解读、教学重难点突破或者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我们不应让AI完全取代自己的努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需求、设计独特教学环节等付出的努力,正是我们成为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教师的每一个教学决策、每一次备课用心、每一堂课的呈现方式,都可能会对正处于好奇心旺盛、个性塑形的关键时期的学生产生深远影响。教师的独特观点、人格魅力以及对于不同学生的深度理解,是任何AI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我们不能因为AI的便利,就逐渐放弃自身的努力与思考,放弃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AI和谐相处,不让AI偷走我们的教育创造力?
这就需要我们把AI当作教学上的一个帮手或顾问,而不是替身。
-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充分利用 AI 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分析能力:
- 准备一堂关于历史事件的课程,不要直接让AI生成完整的教案,而是像这样向AI求助:“我要讲[xxx]这个历史事件了,我对事件发展的脉络有[xxx]这样的理解,但是在如何生动讲述这段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件事对时代和社会的深远影响方面,你能给我些启发吗?或者给我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和故事。”
- 准备一节关于物理实验的课程,我们可以向 AI 提问:“关于[xxx]这个物理实验,有哪些新颖的引入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有哪些拓展的实验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套问题,然后请 AI 提出优化建议,或者让它帮忙补充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这样我们既能借助AI的优势资源,又能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教学智慧。
-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让 AI 检查问题的难度梯度是否合理,是否涵盖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我们还可以要求AI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开放性问题、拓展性问题等,丰富课堂提问的形式。
- 在教学评价方面,AI 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等数据进行快速分析,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等。但我们在参考这些数据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评价,不能仅仅依据数据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态度等,都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交流来了解,这些是 AI 无法完全替代的 。
今晚我恰好读到美国诗人Joseph Fasano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名为For a Student Who Used AI to Write a Paper(致一名用AI写论文的学子):
Now I let it fall back
in the grasses.
I hear you. I know
this life is hard now.
I know your days are precious
on this earth.
But what are you trying
to be free of?
The living? The miraculous
task of it?
Love is for the ones who love the work.
来源:https://poets.org/poem/student-who-used-ai-write-paper
老师们,正如这首诗所表达的,生活虽艰难,时光虽珍贵,但我们不能为了短暂的轻松而逃避那些能让我们成长的挑战。
教育,本就是一场充满奇迹与挑战的旅程,每一次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课堂讲授,都是铸就我们教育生涯辉煌的砖石。这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琐碎工作,正见证着我们成为卓越教师的蜕变。倘若让AI取代我们深入思考知识、洞悉学生内心需求的过程,那我们将会错失成为更好自己的关键契机。
盼望终有一天,当我们回首这段教育征程,会欣慰地看到那些在我们努力下茁壮成长的幼苗,已成为参天大树。而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也将化作历史长河中永恒的璀璨星辰,照亮一代又一代学子前行的道路!
来源网址:老师,别让AI偷走你的教育创造力!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