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3月12日 0

12个课堂小技巧,让学生摆脱“我不知道”的思维模式

 

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打开在学习上畅所欲言的大门,让他们改变“我不知道”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驱动学生开始思考并学习,并达到不断探究的目的。本文提供了12种简单易行的策略,让你以更优的方式来打造思维活跃的课堂。

作为教师,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课堂情形:

学生回答不知道,当然可能是真的不知道如何作答,但背后也可能是一种逃避思考的惯性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摆脱“我不知道”的思维模式很重要。

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敞开心扉,不能引导他们用语言表达出心中的想法,那么就不能帮助他们更好、更深入、更有创造性地思考。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就无法察觉学生的错误观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我们也就很难提出与学生需求匹配度高的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总是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或者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课堂单调枯燥、索然无趣,并因此错过学习、讨论、创造性思考的机会。当然,他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对课的控制,在学习中被动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参与。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需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打开在学习上畅所欲言的大门,让他们改变“我不知道”的思维模式。

以下提供的12种课堂策略,能帮助你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减少课堂上“我不知道”的声音。

让我们看看以下两个问题:

加上“可能”二字后,第二个问题就具有了不确定性。学生就会明白,这个问题或许有很多个答案。这意味着他们的回答会是讨论的开始而不是终结。

以上两个问题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第一类问题通常很有用,往往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当我们想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时候。

不过,第二类问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机会给出不同答案,并进一步讨论和拓展观点。

你提出问题后,要稍微等等,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分析这个问题,回想以前的知识,并想出一个答案。

有些学生虽然喜欢立马回答问题,但他们给出的答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没有花足够的时间仔细思考。

预留一定的等待时间很重要,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来完善答案。留出等待时间后,学生更有可能回答出问题。就算他们不回答,你也知道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如何作答。

你可以这样明确说明让学生等多长时间:

有时候,学生回答“我不知道”,是因为你提出的问题太模糊、不明确或者过于抽象。面对不确定性因素,他们不想冒着说错答案的风险,而是马上进入防御模式,直接说“我不知道”。

如果你感觉存在这种情况,那就把问题说得更具体一些,避免出现上面的问题,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

640-3

规则规范行为。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我们都要遵守规则。这些规则有些成文,有些不成文,无论成文与否,它们都规范着人与人的互动方式。在课堂上,学生要遵守许多显性或隐性的规则。

你可以用规则来避免学生说出“我不知道”。以下面3种做法为例:

助产士帮助孕妇分娩。那么,教师扮演助产士的角色,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想法。对于表达能力不强或者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愿意表达的学生来说,“助产士”这一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助产士式的问题包括:

其中一些问题可以作为对学生回答“我不知道”的回应。而其他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回答。坚持进行助产士式提问有一个好处:能让学生在未来公开分享时更有信心。学生知道,不管他们怎么回答,你都会给他们反馈,帮他们拓展思维,会大大削弱他们说“我不知道”的动机。

在提问时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启迪他们找到答案。由于他们现的知识储备处于他们头脑的前沿,他们更轻易地将其与你提出的任何问题建立联系。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学生无法将你提出的问题与他们已知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时,一些学生会回答“我不知道”。

这一技巧意味着你要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扩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可以尝试下面3个技巧: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通常可以采用让学生把想法写下来的办法,但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们把想法画出来。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问题。

这样做,学生就不可能回答说“我不知道”,不过他们有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该画什么”。如果学生不知道该画什么,你同样可以提示学生,给学生线索,也可以启发学生。此外,你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学生的画做示范。

下面这些例子就使用了这一技巧:

640-4

传统的问答模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方式还可以调整为:教师提问后学生要给搭档想一个答案。

例如,我们可以面向全班同学问一个问题,然后说:“用30秒的时间静静思考,两人一组,每个人给搭档想一个答案,等时间到了,把答案写下来,和搭档交换一下,然后讨论。”

这样的调整改变了问答环节的形式,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样做的话,学生就会置于一定的环境压力之下。虽然他们不必为自己想答案,但要为别人想答案。因为学生要和搭档互相交换答案,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在讨论问题时说“我不知道”。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在讨论阶段,当学生们谈论他们给对方的答案时,在与你或班级的其他人分享之前他们有机会继续完善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分享。

在学生回答“我不知道”后,你可以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这个技巧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不知道、永远不会知道”转移到“可以知道、可以找出答案”上来,相当于学生把起初以为的障碍(我不知道)变成了探索的起点(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可以看看以下对话: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强调了认真思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从最后那个探究性问题可以看出这一点),同时给了学生一个把控问答情境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找出问题的答案。

如果学生暂时无法回答你的问题,那为什么不给他们先说一个答案让他们来证明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做的是找到理由、证据和例子来证明你的答案。你提供的答案是学生思考你所提问题的起点。以下文为例:

使用了这个技巧后,对话内容就彻底变了。学生不用回答来的问题了,他们要做的事情完全变了,变成要完成另一个任务。原来的问题没能激发他们开始思考,而后面的任务做到了这一点。

640-5

在上课时,老师可能会在黑板上写出以下问题:我们如何检验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知道,一些学生可能会回答“我不知道”,从而导致讨论没法继续进行下去。如果你觉得学生可能做出这样的反应,那我们可以用“想象一下,如果………”这样的句式来提问,以增加学生回答出问题的可能性。例如:

上面几个问题都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原来的问题。这样做很可能帮助他们摆脱“我不知道”的惯性思维。

极少数情况下,班上可能会有那么一个学生,不管你尽多大努力,他就是不愿意和你或全班同学口头分享任何观点。学生的这种行为背后往往有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为了不让你或同龄人要求他们在人前做分享,他们很可能会用“我不知道”作为防御机制来转移其他人的注意力。在面向这些学生时,我们必须注意他们的实际情况,以其他形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思考,文字就是一种备选方案。

不要口头向这些学生提问,在开展活动时,找点时间把问题写下来。你可以记在学生的书上,也可以写在纸上。告诉学生你想知道他们的想法,待会你会回来读他们写下的想法。在上课的过程中,你们可以继续进行书面对话。

在使用这种技巧时,你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对于有些学生,你可能需要提前进行解释,一定要向他们说清楚你打算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你认为书面交流是一个促进师生互动的好办法。

本文核心内容来自《如何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学习与思考的187个教学工具》,作者:麦克·格尔森;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来源网址:12个课堂小技巧,让学生摆脱“我不知道”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