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风动流年暖心情
学习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诸要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与统筹的地位。教学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为达成学习目标而作出的精心安排。
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通过任务活动后的结果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指导教师进行学习效果的测量和评价,还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所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这个目标能否发挥应有的功能或作用。
一、学习目标的教学功能
教学设计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列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创造一个合理的系统来达成预设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教学具有如下三项功能。
一是导向功能。学习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方向,使教学中 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从而有效避免传统教学的盲目性,这也正是课堂上展示学习目标的重要意义所在。一个出色的教师总是能在学习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与学习目标的定向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面的学习效果。目标的导向功能制约着教学方向,有助于预期学习结果的达成,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是组织功能。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对教学系统内的各要素起着统率、支配、聚合和协调的功能,以利于教学整体效能的发挥。学习目标组织功能的发挥,充分体现了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它促使人们自觉围绕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结构,以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其表现为:为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为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提供学习体验。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并适当地运用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必须学习什么和怎么去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学会怎样使用或被动适应技术化的学习环境。
三是检测(评价)功能。学习目标也是教学的终点,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就成了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学习目标的标准功能是指它是用来检测学习效果对于学习要求达成的标准,同时,学习效果也为评价学习目标的合理性提供反馈信息。学习的质量如何,学生的学习程度都要看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描述的基本要求
在一节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对学习目标的描述是其首要环节。何谓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从这一定义来看,学习目标所蕴含的是以下几层意义:一是学习目标规定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二是学习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也不是学生发展的结果;三是学习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
在编制学历案中,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常见的问题有:
(1)照搬、照抄课程标准或者教材中的目标,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转化为可行的学习目标。
(2)从“应试”的角度确定学习目标,即考什么就以什么作为目标, 素养目标、方法目标常被忽略。
(3)用一册教材、一章节或单元的学习目标来代替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4)学习目标的指向是教师,对教师要做的事情进行陈述,而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
(5)列举要达到的各种目标,但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达到这些目标。
(6)学习目标过于笼统、空泛,无法观察、测量和评价。如“了 解……”、“理解……”、“感知……”,不能将学生的活动外显出来,无具体的质和量的规定,很难观测、评价。
一旦学习目标确定后,就要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学习目标,这即为学习目标的描述。学习目标描述是指用具体、可操作的和可测量的言语来表述学习目标。具体的讲,描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定学习目标应注意全面、完整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设结果,因此,就一节教学内容而言,其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应全面、完整。也就是说,既要包括知识目标、方法目标,还应包括关键品质、能力的培养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重视前两者的预设与达成,而忽视了后者,导致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缺失。
(二)设定学习目标应具体、可操作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任何行为都是围绕着某种学习目标展开的,因此预设的学习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这是任何预设学习目标的基本要求。而在日常教学中,学习目标设定最为常见的现象过于笼统、形式化,导致这些学习目标无法在课堂上落实。
学习目标笼统、形式化表现在:一是陈述内容过于宽泛,没有紧扣教学内容。二是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学习目标。如常用这样的句式描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能力”、“体会……”等。但是我们怎样知道经过学习后学生是否已经形成了这些‘能力’和是否有这种体会了呢?从这样的目标陈述中, 我们是无法知道的。这种学习目标陈述方式,只描述了“教师该做的事”,没有描述是通过何方式来达到的,因此,是笼统、形式化的。
(三)“活动+结果”,学习目标应预设达成活动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达成,在实践中,一般要求在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描述出达成目标的活动,即“学习结果+达成结果”的活动。也就是“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描述方式。即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使目标具体化。
有些教师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另一种优秀的学习目标描述方式,那就是“活动结果+活动”的表述方式,类似于“内部过 程+外显行为”。
从上述两种描述方式,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在学习目标的描述时, 其描述结构是“实现结果的活动+结果”。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给学习目标的达成预设了达成活动,避免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落空。
综上所述,有人把教学活动比喻为一次旅行。我们要到哪里去(学习目标),我们如何到那里去(教、学过程),你如何知道我们到了那里(目标的评价)。 在这个对教学的形象比喻里,学习目标贯穿于整个流程中,可见学习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源网址:如何描述学习目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