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基础教育思考者 作者:高山里
走进不少教室,相似的场景正在重复上演:讲台上,教师手握粉笔滔滔不绝,黑板被公式与知识点填得密不透风,台下学生却状态涣散——有人低头凝视书本却思绪飘远,有人手指无意识划动桌面而眼神游离。好不容易迎来小组讨论,教室瞬间热闹非凡,可当被问及“学到了什么”,人群即刻陷入沉默,无人能清晰道出核心收获。
更令人无奈的是两类课堂:“跑题式教学”中,教师从诗词歌赋漫谈至家长里短,下课铃响时核心重点仍未触碰;“忙碌式无效”里,教师快节奏罗列知识点,学生埋头抄写却无消化间隙。这些看似“认真”或“热闹”的课堂,实则藏着同一致命问题——教学目标的模糊与缺失。如同生命失去灵魂,无论过程多么“用力”,课堂终究沦为无方向的空转,难抵实效彼岸。
一、教学目标为什么沦为“教案上的摆设”
多数教师的教案首页,教学目标赫然在目,但这份看似规范的清单,实则多为“摆设”。追根溯源,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结:
(一)目标模糊
不少教学目标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数学公式”等笼统表述,无具体可观测、可衡量的标准。“理解”是概括段意还是分析人物内涵?“掌握”是套用公式还是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关键界定的缺失,让学生如蒙眼走迷宫,被动跟随教师节奏却不知终点,课后仍说不清“要学懂什么”,知识吸收流于表面。
(二)目标脱节
部分教师将教参奉为“万能模板”,直接照搬目标却无视学情。基础薄弱的班级硬扛“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超纲目标,基础扎实的班级却反复纠缠“识记生字词”的简单内容。这种脱离实际的设定,必然导致“弱生跟不上、优生觉乏味”的两极分化,教师再卖力授课,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目标虚设
更严重的是,教学目标仅存在于教案文字中,与课堂实践彻底脱节。教师课前未认真梳理目标,课堂上随性发挥,甚至因沉迷细节而遗忘核心任务——如设定“掌握说明文说明方法”的目标,却在实例讲解中深陷科学故事,下课前学生对说明方法仍一无所知。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教学,让目标沦为“装饰品”,课堂因失去核心指引而沦为随意发散的“闲聊场”。
附表:中小学教学目标缺失问题清单
类别 | 具体内容 | 关键问题 |
---|---|---|
教学目标设定 | 形式主义与模板化 表述缺陷 定位偏差 | 机械套用框架,目标无针对性 表述模糊,目标与评价脱节 目标定位偏差,偏离核心导向 |
教师执行 | 理念惯性 能力短板 现实约束 | “教本位”思维,忽视目标达成度 专业设计能力缺失,理解新课标模糊 工作负担重,弱化过程性目标价值,新手照搬、资深排斥新方法 |
课堂实施 | 课堂生成性 活动错位 进度压力 | 预设目标难适配真实场景,搁置预设目标 活动形式大于内容,沦为“课堂表演” 知识目标挤压素养目标,素养目标率先被舍弃 |
评价反馈 | 评价与目标脱节 检查形式化 反馈缺失 | “评非所教”,削弱目标价值 只查“有无”不查“实效”,强化应付态度 听课评课不聚焦目标,缺乏反思反馈 |
系统根源 | 应试教育引力 课标与实践断层 | 分数导向,非应试目标被边缘化 课标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缺乏配套支持 |
二、教学目标为何是课堂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缺失为何导致课堂失效?因为它绝非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课堂的灵魂所在,承载着三大核心价值:
(一)国家育人方针的具象化载体
国家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多为宏观要求,需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拆解落地。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育人要求,需转化为“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猜想”“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具体课时目标,才能让宏观方针渗透课堂,成为学生的实际素养。
(二)学生能力成长的灵魂导航
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清晰的目标正是这一过程的“导航仪”。它让学生明确“要掌握的知识、要提升的能力”,从而主动聚焦重点、规划思考,避免盲目学习,始终朝着能力成长的方向前进。
(三)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锚点
无目标的课堂如同无图纸盖房,再热闹也可能沦为“豆腐渣工程”。教学目标为课堂划定质量底线,明确核心内容、重点环节与预期成果,有效避免教师偏离重点、学生无效投入。唯有以目标为锚,课堂才能摆脱“热闹无实效”的困境。
三、让教学目标成为课堂灵魂的三步实践
要打破目标“纸上谈兵”的困局,需通过“定标、设问、变革”三步,推动教学目标从教案走向课堂,真正成为灵魂核心。
第一步:精准“定标”——为课堂灵魂立根
定准目标是灵魂落地的前提。教师需从教参“搬运工”转变为目标“设计师”,遵循“量体裁衣”原则,实现“三层匹配”:对接课程标准与学段要求(大维度),匹配单元核心主题(中维度),契合学生实际学情(小维度)。如单元主题为“观察与发现”,基础薄弱班可定“说出3个事物特点”,基础较好班则定“用多感官描写细节”。
练就精准定标能力需践行“四多”:一是多研读课标与教育经典,明晰“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二是多转化抽象表述,将“培养合作意识”变为“分工完成观察任务并分享”;三是多跨班实践微调,测试目标适配性;四是多课后反思,记录目标达成情况以摸准学情节奏。
第二步:巧妙“设问”——为课堂灵魂搭桥
定好目标后,需以“好问题”搭建通往目标的阶梯,避免教学陷入“自问自答”。当前课堂提问常陷误区:过浅的“作者是谁”无需思考,过碎的问题拆解目标,过偏的“公式发明者生平”偏离核心。
真正的“好问题”能戳中学生“认知卡点”。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核心目标是“掌握小数点对齐法则”,可先问“3+0.5等于多少”引发争议,再追问“为何3与0对齐而非5”,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设计秘诀是“搭梯子”:以“大问题”锚定核心(如“用小数解决购物找零”),用“小问题”铺设台阶(如“小数与整数数位差异”),借“真情境”驱动应用(如“10元买笔和本子够吗”)。
第三步:系统“变革”——为课堂灵魂筑境
即便目标精准、问题巧妙,“一言堂”仍会让灵魂失色。需重构课堂生态,实现“三个转向”:
1. 教学设计“逆向化”
打破“先想讲什么”的惯性,以“学生要学会什么”为终点倒推:先明确“终点目标”(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计算”),再设计支撑活动(割补实验、对比讨论),最后分配时间(实验10分钟、讨论5分钟、练习10分钟),避免“前松后紧”。
2. 教学实施“灵活化”
课堂不是“按剧本演戏”,需守住目标底线并灵活处理生成。如“阳光对植物的影响”教学中,学生问“多肉阳台与客厅长势差异”,可顺势引导分享观察;若扯到“浇水频率”,则及时拉回:“浇水话题课后交流,今天先聚焦阳光作用”——灵活绝非跑题,而是围绕灵魂调整节奏。
3. 教学评价“全程化”
评价需从“终结性考试”转为“过程性校准”,与目标精准匹配。如“古诗画面感”目标,可通过“描述‘大漠孤烟直’场景”检测,而非仅查背诵;小组讨论时观察“是否说清细节”,回答时倾听“是否抓关键词”,发现问题当场补讲,确保灵魂落地。
总之,教学的根本在于有效性,而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教学目标。教师应通过精准定位、问题驱动和将学习主权交还学生,确保教学行为始终服务于目标的达成。当教学目标真正成为课堂灵魂,教学便能超越“教师独角戏”的知识灌输和“活动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高阶认知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本质提升。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