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7月16日 0

人类认知的本质是类比,不是逻辑

 

一、逻辑来自语言和命题,是个幻觉

人类没有逻辑,只有类比对顺序的总结。人类没有理性,只有常识。

逻辑来自命题,命题来自语言,人类的语言是逻辑大脑的核心。没有语言,没有掌握语言的原始人一定没有缜密的逻辑。

什么是逻辑?命题加条件形成结论。

举两个例子。你今年23岁;人过一年,长一岁:所以,明年的今天,你24岁。

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一加一等于二可以无限推理:所以,一亿个苹果加一亿个苹果,等于两亿个苹果。

这些逻辑真的存在吗?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有的地方一年360天,有的地方365天,有的地方385天。到了明年的今天你一定24岁吗?你会不会在明天死掉?所有的“纯逻辑”,稍加思考都站不住脚,因为有大量的反例和条件规定之外的情况。

一亿个苹果加一亿个苹果,真的等于两亿个吗?它会不会压坏了?会不会生出一个苹果精出来?会不会苹果积热聚变了?

人是靠类比和常识活着。所谓的逻辑过程,即推理(reasoning),其实不是逻辑,而是靠类比,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也是类比(analog)。

为什么人经常做那么多反逻辑反常识的事?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类比数据库和总结出来的公式。

其实这一点在最新的科技发展中已经有所体现,简单举例如下。

二、科技道路的发展类比到人类认知的揭示

(一)CPU与GPU:串行逻辑与并行逻辑

CPU是按照逻辑的串行指令,前因后果的时序,一条一条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U使用并行计算架构,一条指令可以对多组数据进行相同的操作。CPU先后处理100条数据的时间,GPU已经用一个公式,同时处理完10000条数据了。所以,卖GPU的英伟达公司才会借算力巨额提升的东风,超越英特尔公司,成为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

(二)人工智能道路:穷举法与卷积神经网络

以前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无法攻破围棋这一堡垒,因为棋盘有361个点,可能棋局的总和是天文数字。但深度学习的进步改变了这一点。卷积神经网络理论认为,我们可以提取同类数据的相同特征,加以归纳总结和演绎,就能快速预测同类的下一组数据。

举个例子,我们如何教一个两岁的没见过鸟的孩子,或者教一个机器辨认出一只鸟?我们提供20张照片,机器按照明暗度、形状、颜色将照片中的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出图片中有两片类似的长方形形状,轮廓周围跟背景色对比强烈,表面都有类似羽毛的鳞状结构。机器学习到,有这些特征的就是鸟的翅膀,那么图片中就有一只鸟。

机器不需要处理完图片中的所有数据,所有像素点。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提取表征数据就行了。甚至机器都不需要用人的语言把这些公式表达出来,它也不“懂”,但是它能预测,当下一张图片还有类似的表征,那么下张图片就是鸟。

那么,人工智能根据现有的大型蛋白质分子,预测出上百种可能的新型蛋白质结构,就是轻而易举的。这就是202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同理,围棋的劫、定式、棋谱就是现成的公式,它可以根据现有的围棋数据结构,轻而易举地预测出几百万局棋,从而在跟人对弈时,轻易下出胜率最高的落子。

三、人类认知的本质是类比

自然界有没有逻辑?没有。只有时序和我们总结出的因果。你打我,我很疼。我打你,你说你疼,作出疼痛的表情。张三打李四,李四作出疼痛的表情。因此,我们认为李四应该感到了疼痛。

这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因果,我们叫它逻辑,叫它常识。

实际上,我们只是类比,我们是按照同样是人,同样的情况可能产生同样的结果,这样去推断。

有没有可能李四先天体质特殊,感觉不到疼痛?当然有,但是这个可能出现的几率很小,一万人也没有一个,因此我们的大脑简化了算法,当例外不存在。

所以,人类没有逻辑,没有理性和推理,只有类比。所以,完全理性的人不存在,这样的人只是类比能力强大,又擅长总结和演绎。没有理性,只有类比和常识。

推理,或者类比,能解释、能归纳世界百分之七八十的现象,但千万不能误以为逻辑会永远存在,不能认为理性会脱离人,在另一个空间永存。

事实上,人类社会很多是由推理之外的极小概率事件推动的!两个万分之一概率的条件相遇,同时满足了触发条件,然后一件不可能的事发生了。翻一翻历史书,意外和不可思议的小概率事件决定战争胜负,国家的崛起和衰败,在历史上这样的情况至少有一小半。

四、未来人类应该怎么做?

所以,逻辑和推理固然重要,但不能把它神话,要警惕,往往越是学历越高的人,越是容易把它奉为圭臬。另外,要拥抱不确定性,拥抱变化。

最后,要善于使用类比,善于归纳和演绎。

人脑使用两种方法认识世界:

一种是时序法,比如种庄稼的四季时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种是类比法。人们观察到,这棵草这样,另一棵也这样,那一棵也这样。于是人们把有这种现象的东西都归在一类,叫它植物。

我们要对时序法,即所谓的逻辑进行祛魅,而对类比法进行足够重视。

同时坦承世界有太多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很好。

确定性的事,AI会帮我们做完,而不确定的事,刚好是我们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

五、未来机器应该怎么做?

使用逻辑建构世界,需要一大堆的前提条件,使用模糊的类比建构,不需要前提条件,只需要提取类似特征,总结公式,再演绎。其中的总结公式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我们的意识参与,它在潜意识中就自动完成了。也就是说,逻辑需要语言参与。类比并不需要,只需要五官感知。

我们用灵活的类比认识整个世界,这就是我们相比于机器的优势。

机器为什么经常犯错?

第一,因为他们的构成基础是逻辑。逻辑链条越长,“谬误”会逐步放大,直至不能成立。

第二,他们没有感官,没有人类这么丰富的五感收集器,即具身感知。

第三,他们不擅长应对小概率事件,或者不可能事件。人类通常仔细考虑小概率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发生的后果,机器却不可能给反例足够高的权重。因为他们的算力追求最高效,系统冗余度(robustness)不足。

机器取代不了人类,最本质的原因就是机器基于逻辑,模拟出类比能力。

人类从类比出发,归纳出逻辑。所以人类思维具有天然的包容性和更广阔的可能性。

虽然机器取代不了人类,但我们可以从机器的三个犯错原因出发,对机器进行下一步改进。

从机器的三个犯错原因,我们可以推导出机器谬误三定律:

一、机器的推理结果一定会跟现实相反。

二、机器一定会遗漏关键信息。

三、机器认为发生不了的事一定会发生。

机器如果把这三个定律带入逻辑时序,时不时循环检查,就能大大减少犯错几率。

 

来源网址:人类认知的本质是类比,不是逻辑(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