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7月12日 0

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材的知识体系、案例图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和语言表达能力(科学表述、逻辑论证、精准描述等)的重要素材。以下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从不同思维能力维度举例分析具体教学策略:

核心思路:生物学科中“结构决定功能”是核心观念,教材中大量结构图示(如细胞亚显微结构、细胞器形态、生物膜结构等)与功能描述的对应关系,可作为训练“因果推理”(逻辑思维)和“精准表述结构与功能关联”(语言表达)的载体。

教材案例: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图示为线粒体的双层膜、嵴,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等结构)。

教学设计

1.观察与提问:让学生对比教材中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图示,自主标注关键结构(如线粒体的“嵴”、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并思考:“这些结构为什么能与其功能(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相适应?”

2.逻辑推导:引导学生从“结构→面积→酶/色素附着→功能效率”的链条推理(如:线粒体的嵴增大了内膜面积→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提供更多附着位点→提高有氧呼吸效率)。

3.语言表达训练:要求学生用“因为……(结构特点),所以……(功能优势)”的句式表述推理过程,且必须使用教材术语(如“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酶”)。

效果:学生通过“观察结构→分析功能→规范表述因果关系”,既强化了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又提升了用科学术语精准表达生物学规律的能力。

核心思路: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不仅是知识结论,其设计逻辑、局限性可作为训练“质疑与完善”(批判性思维)和“清晰论证观点”(语言表达)的素材。

教材案例: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与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教学设计

1.还原实验逻辑:让学生梳理教材中两个实验的步骤、现象和结论(格里菲斯提出“转化因子”,艾弗里证明“转化因子是DNA”)。

2.批判性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局限性,如:“格里菲斯为什么不能确定‘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不足(含少量蛋白质),这对结论的说服力有何影响?”

3.论证与完善:组织小组讨论“如何改进艾弗里的实验以排除蛋白质的干扰?”(提示学生结合教材后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要求小组代表用“因为原实验存在……缺陷,所以我们设计……改进方案,理由是……”的逻辑链条汇报。

效果:学生通过质疑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同时,在论证改进方案时,需清晰表达实验设计的逻辑和依据,提升了“有理有据”的表达能力。

核心思路: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如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或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知识(如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可用于训练“全面辩证分析”(辩证思维)和“精准区分概念差异”(语言表达)。

教材案例:必修2中“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教材图示为两种分裂过程的染色体行为变化)。

教学设计

1.概念对比:让学生结合教材图示,自主列表对比两种分裂在“染色体复制次数”“细胞分裂次数”“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同源染色体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2.辩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体细胞增殖用有丝分裂(保证遗传稳定性),生殖细胞形成用减数分裂(保证遗传多样性)?两者对生物进化有何意义?”

3.语言精准性训练:要求学生用“相同点是……,不同点在于……”的句式描述对比结果,且必须明确术语边界(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能说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联会”)。

效果: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了“稳定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辩证思维);同时,在描述差异时需严格区分术语,避免歧义,提升了语言表达的精准性。

核心思路:教材中的图示(如DNA双螺旋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物理模型(如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是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可训练“图文转化”(空间思维)和“用语言解读图像信息”(表达能力)。

教材案例:必修1中“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图示为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贯穿其中,糖蛋白分布在外侧)。

教学设计

1.图像解读:让学生观察教材图示,指出“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蛋白质的存在形式”“糖蛋白的位置”等关键信息。

2.空间联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磷脂分子会形成双分子层?”“蛋白质的分布与细胞膜的功能(如物质运输、细胞识别)有何关联?”(结合空间结构联想功能)。

3.转化表达:要求学生将图示信息转化为口头描述,如:“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外侧还有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效果:学生通过“看图→析图→说图”,将平面图像转化为立体空间认知(空间思维),同时学会用连贯的语言清晰解读图像中的生物学信息(转化表达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需将教材素材(知识、案例、图示)转化为“问题链”“探究任务”或“表达载体”,通过“因果推理、质疑批判、辩证分析、空间联想”等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思考;通过“规范术语、逻辑句式、图文转化、论证汇报”等训练,让学生在输出观点时精准、清晰、有条理。最终,使学生不仅“懂生物知识”,更能“用生物思维分析问题,用科学语言表达观点”。

来源网址:利用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