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善本教研 作者:林荣秋
过度教研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绊脚石。多数教研机构的主官采取鸵鸟态度,回避现实,熟视无睹地任凭多数教研员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和打老师的脚,我行我素。没有看到过度教研的危害,所有的惊涛骇浪的教研场面,所有的风景式教研美景,最终都成为教研鸦片。麻醉了自己,毒害了生态,惊醒了路人。
一、 过度教研的危害
1. 加重教师负担,引发活动厌倦。过度的教研要求是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重要来源之一,严重消耗教师的精力和热情,导致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不少教师隐形加班,需要在工作之余熬夜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等,叫苦连天。某地将教师周末时间变为”隐形工作日”,导致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上方不仅没有回应一线教师减少频繁组织教研活动的呼声,反而将盘剥教师休闲时间作为好做法好经验写进工作总结。
2. 挤占核心教学时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某地教师反映“每次磨课都要准备很长时问,老师们一个个身心俱疲”。过度的教研,教师用于深入备课、精心设计作业、个别辅导学生、反思教学实践的时间被大量压缩,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压缩了教师的正常上课时间,频繁的教研活动占用了教师大量工作时间,导致他们不得不压缩正常上课时间。
3. 异化教研本质,降低教研实效。 教研本应服务于教学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学生发展,但过度教研使其异化为一种负担和多样形式,教师参与积极性下降,“我本教研,我乐意教研”成为奢谈,教研活动的深度和质量难以保证,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4. 助长功利主义和浮夸风气。 某些学校为完成指标而“制造”成果,追求表面业绩和短期效应,把求真务实、潜心育人教研初心丢弃,教育生态浮躁浮夸成风。好多关于业绩统计数字,或是选择性回避,或者多次交叉重复,或是揭开昔日疮疤后的新突破。
5. 抑制教师专业自主性和创造力。 过度的外部要求和统一模式限制了教师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索,教研趋于同质化,教学趋于程式化。好多“优课”要不就是抄袭别人的新创,要不就是改造自己的旧作。
6. 多重资源浪费。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的教研活动,因为流于形式所以效果不佳,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现象惊人。本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这个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也非常全面,有语数英、物理化和政史地等主要课程,也有美术音乐等学科的课程。某省级教研机机构,是独辟蹊径还是另起炉灶,不好甄别。但该机构近期变身为教育电视台,热衷组织多场直播,用流量代替教研增量,不问教学情,教师情和学生情;不问学校是否需要,不反思授课人主讲者自身水平是否匹配直播角色,漫灌式的注入和倾斜,不仅打乱了学科教学节奏,而且对教学产生严重干扰。这种自上而下的联动,把人力财力和智力捆绑在一个直播,带来的多重浪费。
二、 过度教研产生的原因
1.行政管理思维驱动。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将“教研活动数量”等同于“工作成效”,试图通过密集的活动和严格的量化考核来推动工作,忽视了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数字造教研,教研出数字”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2.评价机制导向偏差。教师评价体系中,显性的、可量化的教研成果(课题、论文、奖项)权重过高,而对教学实践改进、学生实际成长等难以量化的核心成效关注不足。
3.教研机构自身定位偏差。部分教研机构未能清晰定位“服务者”角色,存在“管”教师的思维,或为追求“政绩”而过度设计活动。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引领能力不足,难以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指导。 4.“唯新”思潮影响。在强调教育改革创新的背景下,部分管理者盲目追求“新理念”、“新模式”,脱离实际地推动教研“创新”,导致教研内容虚浮。 每一次课程改革,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新概念。有的专家专门骗人家,变换门庭,改头换面,用新瓶装旧酒伎俩 ,兜售过时所谓新知。
5.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完善。 当校本教研、自主研修等内生动力不足时,外部强加的教研活动就成为主要推力,但往往针对性不强。有的教研主官根基不壮,缺乏主却有自作的主张,没有立场却喜欢出场,一出场就怯场,被上面带节奏,被某种力量裹挟前行。
6.信息过载与技术滥用。各种在线教研平台、工作群的使用,虽然便利了沟通,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轰炸和无休止的线上任务,加剧了教师的“数字负担”。
来源网址:中小学过度教研危害与成因探讨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