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7月2日 0

落实核心素养,这些你要知道

 

  当你还在纠结怎么让学生分清线粒体和叶绿体,隔壁班学生已经在校园里搞“生态侦查”了。现在的生物教学,早不是抱着课本啃知识点的时代了。咱们当老师的,得琢磨琢磨,怎么把知识揉碎了,捏成学生能捧在手心的素养。

一、别做“知识复读机”,要当“生活引路人”

   还记得自己上学那会儿,生物课就是背概念、画细胞图。现在的孩子可不买账,他们刷着短视频,追着科技热点,对世界充满好奇。你讲光合作用,不如带他们去天台种盆菜,让他们亲眼看着豆芽冲破泥土;说到遗传,就聊聊班里谁继承了爸妈的“社牛基因”,保准学生听得眼睛发亮。

    知识是冰冷的砖块,生活才是温暖的房间。把教材里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一挂钩,那些抽象的概念立马变得鲜活。比如讲食物链,直接带学生到操场的“食物网”——谁吃青草了?昆虫又被谁吃了?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生态系统的知识也悄悄钻进了他们脑袋。

二、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创意实验室”

    以前上课,老师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现在得换个玩法!把课堂变成“生物大闯关”,设置情景任务:假设学校要建生态池塘,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从选择水生植物,到讨论环境创设,每个环节都逼着他们用知识解决问题。

     别害怕课堂“失控”,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里,藏着最珍贵的创造力。有次让学生设计未来人类的进化形态,有人说会长出鳃适应海洋,有人说手指能变成充电线。这些看似离谱的答案,其实都是思维火花,咱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用生物原理自圆其说。

三、考试不只是“试卷”,更是“能力展台”

     一提到考试,学生就皱眉头?试试把考试变成“成果展”。学完人体结构,让学生拍科普短视频;研究完微生物,来场“细菌培养艺术展”。这种考核方式,比冷冰冰的试卷更能看出学生的真本事。

     分数不再是唯一标准,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实践能力都该纳入评价体系。有个学生考试时实验失败了,但他分析失败原因的过程逻辑清晰,这种反思能力,可比一个满分的实验报告更有价值。

     从知识灌输到素养培养,这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转型。别怕迈出第一步时不够完美,学生眼中的光芒,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作为生物老师,就该带着学生在生命科学的世界里“撒欢”,让知识真正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可别说校长只看成绩,现在的考试也在向素养方向转变!

来源网址:落实核心素养,这些你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