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5月22日 0

导致复习课低效的六种授课行为

 

蒙蒙细语的课绝大多数是低效的,少数可以算是有效,但从来没有任何一堂课是高效的,也因为如此,最初才会想着写写后记,期待能从中汲取一些教训,改进自己的课堂。

低效的复习课,或许会因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型而千差万别,但各式各样的教学行为是否也会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行为)?

此文,蒙蒙细语回忆历年自己低效的复习课,试图找出低效背后的原因,并穿插部分曾经改进过的策略,供大家参考,欢迎老师们指点。

如何判断学生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还不清楚,这说来倒是简单,但实施难度不小,蒙蒙细语也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规避学生已懂,但自己还要反复去讲的局面。

第一,颜色标注法。新课授课我们讲了哪些,复习课要拓展哪些?我们可能已经遗忘,若新课与复习课用不同的颜色在教材标注,就可以区分,比如,新课已讲的用黑色笔标记,到复习课再讲的用蓝色笔标记,学生现场答错比例高的用红笔圈起来,并记录学生错误的答案。第二,历届对比法。根据教学经验,哪些教学内容是历届学生学习的难点与易错点,要有详细的记录,或专题整理作为校本资料,这类经验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效的。第三,先学后教法。学生先自主完成课堂的导纲内容,教师及时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每一堂要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再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是备课写什么就是什么。

为何老师们每一天都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就是为了及时掌握学情,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简单的,学生可能答错不少,我们认为可能有一定难度的,错误率也不一定都那么高,也就说,仅凭经验是不可靠的,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当天的课堂与作业来及时调整教学。

例1 (2022年·新课标乙卷,29)题目略。

(4)据图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农作物根对NO3-的吸收利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学生的答案容易写成“增加氧气浓度”,就是因为没注意看题目有“措施”二字。

例2 (2024·年山东选考,4)仙人掌的茎由内部薄壁细胞和进行光合作用的外层细胞等组成,内部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伸缩性更大。水分充足时,内部薄壁细胞和外层细胞的渗透压保持相等;干旱环境下,内部薄壁细胞中单糖合成多糖的速率比外层细胞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增大

B.干旱环境下,外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比内部薄壁细胞的低

C.失水比例相同的情况下,外层细胞更易发生质壁分离

D.干旱环境下内部薄壁细胞合成多糖的速率更快,有利于外层细胞的光合作用

易错选项为CD,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抓住题目信息,内部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伸缩性更大。第二,逻辑关系没有搭建,单糖与多糖的合成与细胞吸水、失水有何关联,水与光合作用又有何关联。

生物学教学,有时候很容易被琐碎的知识束缚,复习时特别担心漏了某一个细节知识,教材的每一句话也不会放过,甚至还不断拓展,让大学知识下移,因此,这类课堂容量之所以变大,那是因为被浅层琐碎的知识所覆盖,要求面面俱到,但学生往往觉得杂乱无章,无法判断教学的重难点。

重视基础并没有错,但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中,除了基础性,还强调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因此,课堂也要考虑其他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

对一堂课而言,基础性需要占多大的比例才适宜,还要考虑学生实际,一本率相对较低的学校还是得侧重基础,名校可能更侧重思维的培养,因为对名校的多数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已经不是问题。

依据以上思路,蒙蒙细语曾采用过二分法指导教学,即:从高考评价体系来看,一堂课简要分为“基础+(综合或应用或创新)”,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看,一堂课分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或者科学探究)”,之所以没有把社会责任单独列入,因为社会责任渗透在两个内容之中,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角度看,一堂课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简单一点说,复习课堂就缩减为两大内容,一重基础,二重思维,这是蒙蒙细语“偷懒模式”的复习策略。

如何确定每一堂课的重点与难点,需要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基础加以考量,课程标准是纲领性文件,但内容相对宏观,不够具体,可以结合教材的“本节聚焦”加以判断,若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一般也不列为重点与难点,因此,其他学校的重点与难点并不一定是本校学生的重、难点。

例3 (某校练习题)蛋白水解酶分内切酶和外切酶2种,外切酶专门作用于肽链末端的肽键,内切酶则作用于肽链内部特定区域。若某蛋白内切酶作用于苯丙氨酸(C9H11NO2)两侧的肽键,某四十九肽经该内切酶作用后的情况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图片

A.形成短肽A、B、C共消耗2分子水

B.短肽A、B、C比四十九肽的氧原子数少1个

C.该四十九肽苯丙氨酸存在于第17、31、32号位上

D.若用蛋白外切酶处理该多肽,最终会得到49个氨基酸

这是与蛋白质分子量相关的计算题,就生物教学而言,相对复杂的计算,是教学难点,但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但为何十几年前的试题相对流行,可能与上海、江苏卷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有关。

化学反应式的配平与计算侧重在化学学科,列方程式计算与排列组合侧重在数学学科,生物学侧重通过结构的学习来理解功能,即使需要用化学与数学去考查生物学的计算能力,可以用生物学作为知识背景,在化学与数学学科中呈现。虽然是跨学科知识,但不同学科侧重点是不同的。

当然,以上例子相对极端,蒙蒙细语只想表达,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什么,备课时要用心去考量,并不是去抄写别人的答案。

生物学中提到酶的作用机理,自然与化学教材(此文提到的各学科教材都是以人教版为例)讲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相关,在化学教材选择性必修一有介绍,只不过,生物学在高一新课授课时,化学学科还未学习到此内容,因此,生物学教材暂时采用了比喻的方式开展,有效碰撞、活化分子等这些基本概念也都没有引入,即使是活化能,高中生物教学教材与化学教材给的定义也不一样。

但到了复习课,就可以与化学教材知识相互渗透,借用化学知识来理解生物学内容,这需要生物学教师先去了解化学教材的相关内容。载体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能量的释放与物质结构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作为铺垫。

化学教材讲某物质的化学性质都会涉及分子结构,若按照这一逻辑推理,延伸到生物学知识就是分子层次的结构与功能观。比如,生物体为何选择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质?为何选择核酸作为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为何选择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何选择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些问题要深入分析,一定离不开从分子的结构去理解。

同理,凡是涉及排列组合的计算,如蛋白质与DNA的结构,后代基因型的比例等,数学教材也是到了选择性必修三才学习排列与组合,学科知识相对滞后,生物学的新课也都无用武之地,到了复习课,就可以借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不必绕开。

跨学科分析,至少有几个好处,第一,课堂上老师提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更容易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虽然我们都是“过来人”,但教材已经发生改变,需要重新去学习。第二,方便学生学科间的衔接,有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对学习生物学更有自信。第三,在本学科看似复杂的问题,在其他学科来看,并不复杂,甚至很简单。因此学科间知识要学会相互补充,当我们不理解时,可以请教其他学科的老师。

复习课上,多数知识或方法都可以触类旁通,同一学科内如此,多学科也是这样,知识与思维的重构,会导致新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已经不是简单的依靠画知识网络图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思维整合,需要归纳总结,需要建立模型,这里蒙蒙细语也举两个内容来辅助说明。

第一,稳态调节模型。稳态模型的图形就有多种表达形式,如不同层次的示意图,以及从不同层次示意图拓展变式而产生的坐标曲线图。

下文这些图都是来自教材,包含分子层面的ATP与ADP的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的转化,个体层面的血糖调节与激素调节,生态系统层面的种间调节。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对应的还有变式的坐标曲线图等。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第二,物质间的相互联系。ATP、DNA、RNA、NADH的联系,都涉及分子之间的转化或影响,可以用核苷酸作为核心去辐射。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三大代谢之间也有紧密联系,可以用乙酰CoA作为核心去辐射。

这是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些联系已经不仅局限在组成元素的相同点上,更在结构与能量的相互联系,甚至从进化的角度去思考也别有一番韵味。

这类整合既不局限在固定的知识,也不局限于同类的思维,这样的授课策略应当是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但复习时需要老师有整合的意识。

逻辑推理、科学思维、实验探究,针对这些逻辑链条相对复杂的教学,若没有辅助图,没有示意图,没有概念图,逻辑没有体现递进关系,口头表达是苍白无力的,下题就是典型的例子。

例4 (2024·浙江6月选考,18)某二倍体动物(2n=4)精原细胞DNA中的P均为32P,精原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其中1个精原细胞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产生甲~丁4个细胞。这些细胞的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片

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精原细胞经历了2次DNA复制和2次着丝粒分裂

B.4个细胞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且均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C.形成细胞乙的过程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交叉互换

D.4个细胞完成分裂形成8个细胞,可能有4个细胞不含32P

课堂思维需要可视化,抽象的生物学教学离不开图,离不开文字与符号的简化表达,这如同解不少数学题需要画辅助线一样。

以前,蒙蒙细语的课堂,归纳总结的方法很少,用得最多的招数就是“请同学们翻到教材某某页,这是教材原话”,现在回头看,其实,一边画图,一边讲,一遍归纳总结,让思维可视化,让板书规范化,让逻辑清晰化,虽然方法老式,但实用,学生也能听得明白。

此文,蒙蒙细语仅从教师的角度去分析复习课低效的六种行为,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分析,把文章标题的“授课”改为“学习”,小标题的“讲”尝试改为“学”,那又是另一篇文章,若两篇文章整合来看,就大致能从教与学的角度分析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