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郭秀平老师 作者:郭秀平
课堂学习任务清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减少学生因“不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而浪费时间,从而确保教学能够有序进行。因此,一些老师会在课前就将本节课的任务清单写在黑板上或展示于PPT上,这一做法甚至成为一些学校的硬性要求。
然而,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无问题课堂”的出现,老师不再提出引导性、挑战性、驱动性的问题,而是让学生按照任务清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缺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任务清单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清晰且结构化的任务清单,可能会束缚学生进行开放性、创造性思考。例如,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直接布置一个做潜望镜的任务清单,学生虽然能迅速明白学习任务要求并高效完成,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相比之下,如果老师首先提出问题:“你如何帮助一个井底之蛙看到外面的世界?”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经过思考和讨论,最终自主得出潜望镜是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为开放,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培养。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问题为驱动,任务的产生应源于问题的存在,以问题的存在触发任务制定,并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多维度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避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框架。
其次,任务清单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探索事物本质的兴趣,从而推动他们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在从问题到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核心,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度。一个复杂的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等方式分解,明确哪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任务,哪些是可行的执行步骤。通过这种全面分析和拆解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任务清单会限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合理设计任务目标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能提升他们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调整和修正,而这种应变能力正是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框架下设计任务,并在任务过程中适时调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应变能力的有效途径。
成年人在开会的时候,通常是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讨论问题,最后根据问题分配任务、完成任务,而不是直接跳过问题提出和问题分析,直接分配任务、完成任务。那么,为什么在课堂上要直接提供任务清单,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呢?
问题推动任务的产生,而任务的完成又推动问题的解决。从问题到任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路径和关键环节,绝不能让任务代替问题。
来源网址:从问题到任务: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