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教坛夕拾 作者:王云生
近来,华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设设立了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广东等地的本原性教学研究。
本原性教学研究我国和根据人类知识经验与能力经验的形成的“本源”(基于实践的知识生产过程),从学校的学科学习与教学问题探讨个体如何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知识再生产,解答学生学习与教学领域的核心问题。
本原性教学关注学科本质和思维本源,调教学应当回归学科本质和学生认知发展的本源。回归学科本质,即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所教学科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和逻辑结构。尊重认知规律。要求摒弃形式化、表面化的教学方式,追求真实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与实践。强调教学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回归学生认知发展的本源,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进程,按照”直观—表象—抽象”的认知路径设计教学: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过程和思维品质的优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引导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
本原性教学代表着一种回归教育本源、尊重学习规律的改革方向。它要求教师超越表层的教学技巧,深入把握学科本质和认知规律,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上进行根本性思考。虽然实施过程面临诸多挑战,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具有深刻理解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原性教学与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结合方式,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这些都是本原性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什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提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通过教师培训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践行学科教学本质等等都推动了本原性教学研究的发展。
本源性教学可以采用有利于发展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内在的需要,可以激发持久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形成可迁移的认知结构。
本原性教学可以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可操作、可实现的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深化对学科本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学相长。
当前,研究已从“知识传递”转向“思维赋能”,探索如何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优化教学技术应用、加强教师哲学素养培训,以推动本原性教学从理论高地走向实践洼地。
来源网址:“本原性教学”提倡什么?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