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扫地生生物
序言
表观遗传是可遗传变异吗?这个问题最近很多老师都在讨论。这部分作为必修二新加的内容,对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今天就这部分内容,说一点“他们”的看法

表观遗传
表观遗传指的是在DNA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最终可导致表型改变,包括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

但是刘老师在后面又说“也有人定义,由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因素造成的染色质结构的变异,可改变染色质的表达活性,但不一定可遗传”
高中阶段是否为可以穿变异?

对这个问题,其实在2020年7月29日早上人教社王颖《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解读中已经解释过了。他的原话是“我们最后也是征求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包括咱们国家专门做表观遗传研究的院士,最后得到了他们的这个普遍认可,我们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这是教材中的黑体字,就是,“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所以我们认为,一般来讲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
柳穿鱼案例分析

教材上给了一个柳穿鱼的案例。柳穿鱼的花会因为表观遗传的修饰造成花型的改变。
左边的植株A是正常的花,表现为两侧对称,还有一种开反常的、辐射对称的花型的植株B。如果让这两种植株进行杂交的话,那么所得的这个F1的花是与植株A相似,也就是说F1主要开的是这种正常的花。F1自交得到的F2中,绝大部分植株的花与植株A相似,绝大部分是正常的花,但也有少部分植株开的花与植株B相似。可见,在F2中又出现了反常的花。那么这就是一种遗传的表现。
但这里为什么说的是绝大部分和少部分呢?因为它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这儿,教材专门设置了思考题,去讨论F1的花为什么与植株A相似?F2植株的花为什么又与植株B相似。实际上,这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去注意到这种现象是可以遗传的。
但是这个遗传不是传统意义上讲的非常稳定的一种遗传。实际上也有研究表明,有些表观遗传现象可以遗传几代,几代之后可能这个现象就慢慢的减弱,甚至消失不见。
参考文献
- 《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
- 《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必修2 遗传与进化》解读
来源网址:【高中文献】表观遗传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