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4月27日 0

从国家题库建设看高考命题的考点共性

 

图片

一、你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

你是否经常不经意间发现,高考命题有很多有共性的东西?2024年全国有4套化学试卷考查“碳酸钠去除水垢中的硫酸钙”这一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这4套卷子分别是2024年全国甲卷、2024年北京卷、2024年海南卷、2024年湖南卷。许多老师会问:这会不会是在命题时他们进行了讨论?这符合高考命题的保密规定吗?如果命制这样一道简单的选择题都还要讨论,这些人的水平够格吗?

再以高考语文的古诗文默写为例。不管是老高考(涉及64篇必背古诗文)还是新高考(涉及60篇必背古诗文),在近10年的高考语文题中,有接近一半的篇目从来没有考过,即使考过的篇目,也有相当一部分只考过1次,但有少数篇目会在历年的高考题中反复出现。你知道考得最多的是哪一篇吗?它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近10年的高考一共考过8次(①2023年全国乙卷、②2022年新高考Ⅰ卷、③2022年全国乙卷、④2021年全国乙卷、⑤2020年全国Ⅰ卷、⑥2018年全国Ⅱ卷、⑦2016年全国Ⅲ卷、⑧2015年全国Ⅱ卷)。此时,你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命题专家这样喜欢《琵琶行》呢?

再以高考英语的语法填空为例,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变为物主代词是初一就学过的语法内容,但就这样基础且简单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是会被反复考查的。数据统计,在近10年的高考题中,考查人称代词变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考题一共有10道,其中有7道题涉及同一个代词,那就是将it变成its:①2024年全国甲卷、②2022年全国乙卷、③2021年全国乙卷、④2020年全国Ⅰ卷、⑤2016年全国Ⅰ卷、⑥2016年四川卷、⑦2015年全国Ⅰ卷。此时你不禁要说:这命题人也太没水平了吧?这么简单的知识点高考也会考,而且竟然10年考了7次?

这是不是颠覆了许多人认为“当年考过的知识点三年至五年之内不会再考”的认知?其实,高考命题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它所考查知识点的共性。复习备考是一门学问,要想真正快速提高复习效率,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历年高考真题,掌握真题考点所体现出的共性和规律,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原主任刘芃先生在《教你应试》一文中所说:“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二、高考命题的前世今生

你一定听说过(或在网上见到过)高考命题的大致场景:在每年的四五月份,若干专家(通常由大学教授、中学在职老师和学科教学研究者组成)被召集到一个封闭的地方,完全与外界隔离,进行独立的高考命题。这就是所谓的“入闱”命题方式,也叫会议任务型命题方式。以这种方式命题,通常是在命题组长的带领下,由学科秘书协调各命题专家进行命题,包括学习相关文件、研究考试大纲(或课程标准)、寻找命题素材、编制高考试题、内部试测难度等。但这种纯会议任务型的命题方式估计至少是10年甚至20年前的事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考试题库的建设,我国也开始研究和开发自己的考试题库。综观我国教育考试的“国家题库”建设,自200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现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正式启动“国家教育考试题库建设工程”暨国家题库1.0以来,我国的题库建设已走过了近20年历程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教育考试的“国家题库”也从1.0版(2006—2014)走向2.0(2014年之后),现正向智慧题库建设迈进。

关于我国教育考试的“国家题库”目前到底有多强大,下面引用和解读部分权威论文的相关观点,供大家参考。

引用权威论文1

“命题模式由会议任务型转变到题库日常工作型后,试题全部从题库中产生。”

——教育部考试中心题库工作小组《谈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

题库命题模式将不再是若干专家被召集在一起“临时命制”,而是“试题全部从题库中产生”。

引用权威论文2

“……国家题库1.0在一些相对低风险的考试中,实现了题目试测、一键成卷、从原始分数到量表分数的统计调整和等值转换。”

——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研发中心副主任王蕾《国家题库服务中国式考试现代化的探索》

1.0版本的“国家题库”在一些相对低风险的考试中就可以实现“一键成卷”了。“一键成卷”,牛不牛?并且这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的“国家题库”有多强大,你可能完全想象不到!

引用权威论文3

“我国在题库建设上的初步实践显示,题库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优越性:第一,管理学上的优越性,即高效、灵活、高度保密;第二,测量学上的优越性,即高质量、可预控、等值可比、稳定一致;第三,计算机实现技术的先进性,即试题的动态管理和试卷的自动生成与分发。”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等《新时代高考改革背景下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的思考》

这里的关键“试题的动态管理和试卷的自动生成与分发”,尤其是其中“试卷的自动生成”,即试卷可以在题库中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动生成”,而不是一题一题地“临时命制”出来!

引用权威论文4

“……例如,某道试题由4篇阅读材料、2道单选题、1道2问的简答题组成,该试题在题库1.0版和题库2.0版中的试题结构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实线框支持自定义属性,虚线框不支持自定义属性。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1.0版题库系统的试题结构是固定的,层次虽然进行了初步划分,但支持用户自定义属性的单元较少,只有试题和小题维度;2.0版的题库试题素材征集系统在元素结构分层上大幅细化,一道试题从进入系统到启用会产生n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试题结构都支持自定义,对试题的管理从固定走向动态。另外,各小题还支持试题属性的自定义功能,从而形成具有多维且可自定义的扩展管理功能。”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题库建设与管理处燕紫撰写的《国家题库试题素材征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注意关键信息“一道试题从进入系统到启用会产生n个版本,每个版本的试题结构都支持自定义,对试题的管理从固定走向动态”,其中的关键是“产生n个版本”“支持自定义”“从固定走向动态”。

引用权威论文5

“如何保证为数多达数十套且命制于不同时期、出自不同命题者的试卷在各方面的平衡?方法主要有两条:第一,设置基准卷;第二,编制详尽的‘命题细则’。”

——摘自教育部考试中心高升撰写的《对B类题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有的考点反复考而有的考点很少甚至从来不考?因为高考命题是有“基准卷”和“命题细则”的!虽然作为国家机密的“基准卷”和“命题细则”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一定会在考题中充分体现,这也正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心原主任刘芃教授说的“……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

三、原来如此

之所以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考点,是因为高考题是“全部从题库中产生”的,而题库中的试题主要是专家们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基准卷”和“命题细则”命制的。

什么叫“基准卷”?教育部考试中心高升撰写的《对B类题库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给出的解释是:“所谓基准卷,是指经过命题组再三推敲和权衡,认为其难度等各方面的指标符合要求、可以作为命制其他试卷时的参照基准的试卷。基准卷一旦确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再轻易更动,以后每次命题均以该卷为准绳。”原来命题人不仅要根据“基准卷”来命题,而且这个“基准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再轻易更动,所以这就导致了许多高考题,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涉及的考点是高度一致的。我们前面举例说过的,在近10年的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中,考查人称代词变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考题一共有10道,其中有7道题涉及同一个代词,那就是将it变成its——虽然每年的考题所涉及的句子语境有所不同,但不变的是每次都是考查将it变成its——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考点共性”或“考查规律”。

如何知道高考题的考点共性和考查规律?这不能瞎猜,比较靠谱的做法是,搜集尽可能多的历年高考真题,对其进行详细的、全面的、多角度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比较其相似性,从而总结出其考点共性和考查规律。这种考查规律和考点共性其实就是高考命题时所参照的“基准卷”的精髓。

注:本文作者对高考真题大数据研究和国家题库研究有特别兴趣,欢迎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朋友关注其公众号“周贞雄大数据备考”,一起交流与探讨。

来源网址:从国家题库建设看高考命题的考点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