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4月26日 0

给“AI赋能教学”泼泼冷水:教师要警惕成为AI的助教

 

图片

AI工具给教师工作带来的便捷,不言而喻。

最近打开网络,类似的标题扑面而来:《三个步骤让你快速生成教案》《AI让你的演讲稿一枝独秀》《AI帮助轻松搞定教学视频课件》《巧用AI帮你批改作文》《AI帮你打造超强PPT》……

在许多老师不会AI工具因而对AI多少有些畏惧甚至抵触的时候,这些“小指南”无疑对普及推广AI工具与教育方式的融合有着积极的作用。

毫无疑问,AI工具是对教师的一种解放,让教师从繁重、机械的、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一些应付性的事儿都交给AI,进而专心致志地面对心灵、点燃思想、熏陶感情、引领人格——这才是教育本来的样子。

因此,目前多说说AI的正面意义,并尽可能让老师们熟练掌握AI工具是有必要的。

图片

但是,当资本和某些人把AI的作用推到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地位时,我们则要防止“人”的失落——具体到教师的角色,我们要警惕自己不知不觉而又舒舒服服地成为AI的“助教”。

2017年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桐乡乌镇开幕。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作为企业家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时说:“人工智能帮助人们实现在教育、医疗和辅助功能方面的突破,如果能将AI(人工智能)注入人的理念,帮助人们工作,我相信我们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他特别强调:“很多人都在讨论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但我并不担心机器人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因此我们必须为技术注入人性。”

仿造库克的话,我也想说:“我并不担心AI成为教师的助教,但我担心教师成为AI的助教”

图片

我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前不久和一位年轻教师聊起AI的话题,她眉飞色舞地对我说:“李老师,现在备课可方便了!只要我把课文题目输入豆包,给它一个课文分析、教案设计的指令,很快它便给我一个完美的教案!然后我又让它把这个教案生成一个PPT,它很快也完成了。”

其实,这样的操作不用借助包括“豆包”在内的形形色色的AI工具,以前“百度”就可以做到。只要将相关课题输入“百度”,无数篇现成的教案便出来了,教师只需下载即可。“百度教案”和“豆包教案”的唯一不同是,前者是对有作者署名的教案的赤裸裸的剽窃,后者则是对AI“原创”的“拿来就用”。

表面上看,是教师给AI下达指令,AI按教师的指令完成任务,似乎AI是教师称职的助教;然而实质上,所有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AI完成的,教师无需钻研课文、设计教学思路,最后教师不过是根据AI提供的教学方案去执行而已。AI出思路,教师去实施——这样的教师不是AI的助教又是什么?

图片

无论理科还是文科,知识都是客观的,但传授知识的过程则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性——个性和创造性,而且充满了价值引领。何况课堂教学远不只是知识的传授,甚至还不只是能力的培养。我们怎么可能用AI提供的一篇“教案”去统一规范所有的课堂?

尤其是语文教学,每篇文章都充满读者的独特解读,不同的教师总是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个性。如果用AI教案替代教师对课文的研究和教学步骤,那么全中国就只有一位语文教师,它的名字叫“AI”。

深圳中学已故语文教师马小平英年早逝后,他的学生回忆马老师的课堂:“讲授课本时,他也有不同于教辅材料的解读。他讲《孔乙己》,始终关注着在一旁冷冷讲述故事的、年仅12岁的小伙计。按照常规解读,小伙计贯穿始终,‘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以喜写悲,使悲更悲’,但谈起那个孩子时,马老师却在讲台上深深叹了口气:‘他还只是个孩子,却与成人社会的视角没什么不同。失去了天性的悲悯,真是悲哀。’”

图片

这是一个极具个性而又非常深刻的解读,而这样的解读只属于教师的独立思考。如果教师只是AI教案的复述者,独立思考的人便荡然无存。

我每周都要讲学,做PPT是我的常规工作。许多老师都说,现在AI做的PPT能够体现讲课者的意图,而且形式非常精美。但我从来不用。

这样说也不准确,我其实也试用过。但效果完全不是我想要的。AI提供的PPT的确很美,但以我的审美眼光看,它花里胡哨,关键是它更多的是类型化的模板,而完全无法满足我的独特需求。现在我的PPT在形式上可能比较传统,但每一行字、每一幅图都充分表达了我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所以每次上课,都能打动听课的老师们。

如果我听从我朋友的建议,用AI做的PPT来讲课,我就成了AI的助教。

当我们向AI输入所有的问题,它都能快速而完美地回答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关闭了自己的大脑。换句话说,当AI可以无所不能地回答所有问题时,人的思维便停止了,人便消失了。这才是人类面临的可怕。

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绝对的“中庸”是不存在的。正如杜威所说:“我们往往根据当时情境的缺陷和需要来制定我们的目的;在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在有意识的规划中,往往只强调实际上最缺乏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个需要加以解释的矛盾。”(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118页)

也就是说,当人们不重视甚至抵触AI时,我们应该多说说AI的好处;而当有人夸大AI的作用并对AI产生依赖时,我们应该多强调人的价值。

因此,针对一些老师津津乐道于AI带来的教学“便捷”时,我今天提醒大家“警惕教师成为AI的助教”,并非多余。

 2025年4月26日于广州华威达酒店

(校对:DeepSeek)

来源网址:【李镇西】给“AI赋能教学”泼泼冷水:教师要警惕成为AI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