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4月26日 0

向AI学习思维进化论,这才是学生学习突围的关键路径

 

图片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

有的学生能熟练背诵“错题本使用指南”,却从不整理错题;能精准复述“阅读三步法”,做题时却依然抓不住重点。

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把学习方法当作陈述性知识来学习,只是记住了一些知识,根本无法落地。事实上,方法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使用者需要反复练习它,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它,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效用。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知识被明确划分为两类:

  •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如公式定理、历史年代
  •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如解题策略、思维建模

当前教育最大的误区,在于将方法训练降维成知识灌输。就像游泳教练在黑板上画动作示意图,学生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下水后依然会呛水——方法的价值在于解决具体问题,需要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尝试-反馈-修正”的循环。

那么,在学习情境下,孩子该如何掌握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呢?这就涉及价值决策的方法关。方法关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方法,而是指在遇到问题或麻烦时,人们能找到解决的途径。它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不断试错、探索,最终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

图片

AI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通常会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处理:

举个例子对此做具体说明。

假设:你有一个智能衣橱助手,它每天都能帮你搭配出行服装。一天,你对它说:“我想要一套适合今天天气的、时尚的服装组合。”

这个问题对智能衣橱助手而言很新奇。因为今天的天气情况很特殊(如大雨),它以前从未遇到过。那么,它需要尝试多种服装搭配组合,并且会按照下列顺序去做:

以上只是智能衣橱助手基于“牛仔裤和风衣”这一种基本搭配上的尝试。它会按照这样的流程提出多种搭配方案,最后选择适合且时尚的服装组合推荐给你。

AI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它可以近似“无限”地试错,直至找到最优解。人类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在较小范围内尝试。

图片

在学习中,什么样的方法才算是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法呢?

以下是一个英语阅读理解的例子——具体而言,利用四类关键词的指引找到答案:

全文关键词。在询问文章主旨的选择题中,如果题干中不包含全文关键词,就排除该选项,让四选一变为三选一,甚至是二选一。

中文关键词。根据个别英文词的中文释义,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不要小看文章中出现频率不高的英文词,有时它们可能会成为你理解这篇文章的“神助攻”。

题干关键词。题干关键词能定位问题的题区。例如,像“in 1991”,在文章中找到它(或它的近义词)出现的位置,然后对题区做精细定位。

题干中语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单词。例如,A选项中有concept,B选项中有idea,C选项中有budget,D选项中有plan。这四个词都与思维、想法有关,但语义不同。可以专门根据这些词在题区里进行搜寻和匹配,帮助增加答案判断的准确性。

要想闯过方法关,我们有时还需要不拘泥常规

试想,如果你在考试中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相关的知识记忆模糊、储备不足,你就肯定做不对吗?答案是“不一定”。根据题目的特点,我们可以想出一些专门的做题方法。

下面,我通过一道历史题说明怎样找专门的方法:阅读下表中的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图片

  • A.抵御了匈奴的侵扰
  • B.削弱了诸侯国势力
  • C.促进了南北交流
  • D.有利于巩固统一

你可能从未考虑过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你甚至不太清楚长城以北有哪些游牧民族,大运河从北到南经过了哪些地方。不过,没关系,单纯地分析题干也能让我们选出正确答案。

A选项“抵御了匈奴的侵扰”,如果该选项正确,它只能是长城的特点;C选项类似,如果它对,只能是大运河的特点。而题目问的是两者的共同点,因此可以排除A、C选项。B选项的关键词是“诸侯国”,显然与长城和大运河无关,可判断是干扰项。由此,我们不难推断答案是D。

这种看似“应试”的技巧,背后是珍贵的问题解决能力:抓住题干本质(求同思维),排除非相关因素,建立逻辑连接。其实,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在面对问题或麻烦时,学习高手会根据自己的优劣势,结合目标任务的特点,通过不断地探索、试错,找到一套独特的方法来应对。当然,学习高手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他们绝不会让自己止步不前。

图片

选择题比较特殊,有选项给出提示,猜起来相对容易。非选择题呢?我们在调研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目时,你会怎么做?

对此,106名清华大学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我知道怎么做能把题目解出来。这意味着,他们在第一次没有解出题时,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结合对清华大学学生的访谈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针对“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该怎么办”这一问题,总结出了一套通行的解决方法——二次解题程序

图片

大脑解题的过程,从收集识别开始,依次经过语义解析、逻辑加工、驱动执行,这其间会一直受到价值决策的影响。二次解题程序也遵循这一过程,不过侧重点是进行查漏补缺,并且在正确解题之后,要进行程序定制。

具体过程如下:

收集识别环节,需要再次识别已知条件,确定是否有遗漏信息;

进入语义解析环节,考虑是否需要画图以增进理解,查看是否有原理需要补充并列写出来,思考自己哪些部分尚未解析清楚;

来到逻辑加工环节,检查是否能正确找到逻辑通道的入口,解题时所搭建的逻辑通道中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进入驱动执行环节,看一看执行程序是否有问题,答题是否规范,计算有没有出错等。

最后是程序定制环节,针对这一道题来思考是否可以定制出用于解决同一类题目的程序,进而升级整个学习系统。

如果学生掌握了二次解题程序,那么他们在遇到难题时就会从容不迫,只要沿着二次解题程序一步步操作就可以了。

下面,通过我与学生小韦探讨一道关于压力与压强的物理题,来感受一下二次解题程序的魅力:

将未装满水且密闭的矿泉水瓶,先正立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再倒立放置,如图所示。两次放置时,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a和fb,则pa___ pb和Fa ___ Fb(填“>”“=”或“<”)

图片

考试时,小韦没有想出解题思路,就在空中分别填了“=”。讨论中,我引导他按照二次解题程序重新思考。

“你刚才说收集到的已知条件有:矿泉水瓶没装满水,正放和倒放对比,矿泉水瓶是下粗上细的。想一想,有没有遗漏信息呢?”我带着小韦从收集识别环节开始查漏补缺。

小韦想了想,摇摇头,我指指图提示他。

“噢,矿泉水瓶正放时,水的高度比倒放时低。”他大声回答。

“很好,从水的高度,我们可以想到哪个公式?若想不起来,你可以翻书。”因为小韦的基础知识尚有漏洞,我允许他看书查知识点。

“p=ρgh……噢,明白了,pa<pb,因为ρ不变,且ha<hb。”我引导小韦调取相关的公式,他很快找到了确定pA与pB关系的逻辑通道入口。

用类似的流程,我们又讨论了Fa与Fb的关系。由于矿泉水瓶正放时,瓶中水柱粗细相同,瓶底受到压力等于瓶中水的重力;而矿泉水瓶倒放时,瓶中水柱上粗下细,一部分水的重力分散到瓶子侧壁,因此瓶盖受力小于瓶中水的重力,即G水=Fa>Fb。

因为这是一道填空题,小韦完成驱动执行环节相对简单;如果是一道解答题,小韦还需要检查答题是否规范。

“通过做这道题,你觉得可以定制一个什么样的解题程序呢?”我最后问道。“当液体不变的时候,一看到液体的高度有变化,就想到压强公式p=ρgh。还有,在进行受力比较时,我可以借助重力作为中间量来判别。”

图片

显然,通过二次解题程序,小韦不仅弄明白了这道题,还找到了解决同类型题目的关键所在。无论是二次解题程序,还是依据选项特点推测答案,都是我们在遇到较难题目时,通过方法关的有效策略。

真正的学习高手不是掌握最多方法的人,而是最擅长在问题中创造方法的人。当我们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方法转向主动探索路径,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分数提升,更是面对未知问题的底气与能力—— 这,正是思维教育的终极目标。

来源网址:向AI学习思维进化论,这才是学生学习突围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