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木子音的教育生活 作者:李韶军
前几年申报的一个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省级课题的时候,我提出了有关有效课堂建设的两个基本点,即:有效性与目标性。不管课堂教改如何变化与演进,目标始终是第一位的,不管教学方法如何“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效才是最关键的。所以,个人认为,这两个基本点永远不能放松。
课堂教学的目标性
目标性:即要求课堂教学要有一个清晰可见、明白无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与前提。过去,我们习惯提教学目标,现在我们的眼光和思路转移到了学生的身上,转而以学习目标来代替。普通中学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际上,霍恩斯坦(A.dean hauenstein)先生提出的学习目标分类学框架,更适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分类。他把学习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四个方面。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应该是整体课程目标的一个链条和组成部分。学习目标的表述围绕上述四个维度展开。根据加涅的观点,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力求做到精确化、准确化,避免传统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通过心理学的实践,我们能够发现:学习者认清学习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的阐述,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①主体(谁?学习者):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者的行为,决非教师的行为,这是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所在。②行为(做什么?即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行为动词要描述由学生完成的动作或活动,并在行为动词后面跟上所学课程内容的描述。③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表示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所处的环境。④标准(做到什么程度?)是所要求的行为完成的质量水平。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有效实现,有效实现的主体是教学目标,目标和有效是一一对应的逻辑链条。有效性就是说,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尽量达成或者基本达成教学目标,或者目标与现实的契合度比较高。实际上,达成教学目标,使师生的教与学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和功用是有效性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希冀以最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并为此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如夸美纽斯提倡的、如今广为流行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为了“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受众目标最大化,在最大的受众群实现教育内容的密集化与效率化。
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呢?须把握以下12条原理:
(1)当学生清楚地了解所学内容的框架脉络,且组织、结构完善,则学习进程必然加快,印象更加深刻。即要求:标题醒目,条理清晰,上下连贯,及时小结或提问有助于学的好、记得牢。
(2)预知是学好的先决条件。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特征为起点。这就要求:老师应预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现有程度,在教学中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3)必须激发学习动机。所组织的学习活动应考虑学生的意愿、需要、兴趣和激情。也就是要求教师应熟悉并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期盼。在学生一方,有了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就会好。在教师一方,应表现出充分的教学激情,感染和引领学生。
(4)学生通过参与设定目标和策划学习活动,可激发学习动机。备课本是教师份内工作,但如能有选择地吸收学生参与,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学会尽量多的吸收学生的意见,重述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发言或演示。
(5)成功(成就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要注意:教材难度分层次掌握,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获,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至于因为学不会而丧失信心。
(6)当学生承担的任务具有系列的挑战性,即成功看来不是唾手可得时,可激发学习动机。因此上,学习任务尽可能设计成台阶型,让学生分步去征服。目标设置不要太低,如果可以一蹴而就,毫无挑战,则学生兴味索然。
(7)当学生熟知自己的学习进程,则其行为表现将比应知而未知者为优。这一条体现出了自学和预习、先修的重要意义。
(8)学生行为得到表彰(奖励),意味着更值得去学习。这是教育心理学中正强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运用。被鼓励的内容与心理暗示对应,印象就会加深。
(9)行为的奖励(表彰)尽可能及时,效果才最好,而且让学生明白无误。及时表彰意味着及时强化,这样才能在好行为与好结果之间建立明晰的神经联系,才能让学生体验深刻,记忆准确。奖励和表彰应做得准确,恰到好处。
(10)指导下的学习比自发学习更有效。自主课堂并不意味着老师可以放弃教的责任,其导学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应熟练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穿针引线协调组织教学活动,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评估学习效果,设置情境任务。
(11)应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而非处于“被教”地位,学习才达高效。
(12)学生在实践中学得好。实践对于知识的领悟、对知识的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是增强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策略。
这12条原理不是说用在所有的课堂和场景上,而是根据学情和内容的不同,有选择性地调整、取舍与应用,不管怎么用,不管用几个,目的还是要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而且目标应该是有效的。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