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4月18日 0

教师应给学生成长的土壤,而非完美的表演

 

身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我不断摸索、实践,也在持续反思。直到有一天,“学生最渴望的,不是教师的完美表演,而是像《植物妈妈有办法》那样,能让种子自由落地生根的土壤”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教学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知。

曾经,我十分在意课堂上的 “完美表演”。在讲解 “绿色植物的一生” 这一章节时,我提前精心备课,把每一个知识点都梳理得极为细致,课堂上按照既定的流程,口若悬河地讲解,力求将知识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我自认为讲得条理清晰、生动精彩,可当看到学生们课后作业中频频出错,对一些基础概念都混淆不清时,我陷入了困惑。后来与学生交流才发现,他们在课堂上大多时候只是被动接受,像听一场精彩却遥远的演出,很多内容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真正理解和吸收。这让我明白,一味追求自己的 “完美表演”,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是无法让知识在他们心中扎根的。

在认识到问题后,我开始尝试为学生营造那片 “能让种子自由落地生根的土壤”。在学习 “动物的行为” 时,我摒弃了以往单纯讲授理论的方式。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精彩的动物纪录片,展示了蜜蜂的舞蹈、鸟儿的迁徙、小狗的条件反射等有趣的动物行为。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随后,我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动物行为,讨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热烈交流,有的分享自家宠物狗的各种行为表现,有的讲述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趣事。在这个过程中,我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将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都积极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最后,我再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和补充。这样一来,学生们对动物行为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等概念理解得十分透彻,在后续的作业和考试中,相关题目几乎很少出错。通过这次尝试,我深刻体会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探索和思考的学习环境,就如同为种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知识会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营造这样的 “土壤” 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耕耘和呵护。在生物实验课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的实验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而是先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唾液的作用。学生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诸如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组等问题。我鼓励他们自己查阅资料、尝试解决,实在无法解决时,再向我寻求帮助。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当看到滴加碘液后不同试管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时,他们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要分析原因。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和相关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之路漫漫,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学生需要的不是一场场看似完美的独角戏,而是一片能让他们自由探索、茁壮成长的知识土壤。我们应努力成为这片土壤的培育者和守护者,用爱心、耐心和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助力,让每一颗知识的种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来源网址:教师应给学生成长的土壤,而非完美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