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送 · 2025年4月14日 0

高考生物长句论述题

 

一、“口头”和“书面”的区别

口头:口头为“语”,口头交流的双方可能是相互了解的,交流是有情境的,有些信息对于交流双方来说是默认知道的,不说出来也不影响交流。

书面:书面为“文”,纸笔测试中,就是要在答卷上通过文字来和别人交流,交流的双方可能是陌生的,交流是没有情境的,有些信息不能默认对方一定知道,因此不能省略。

二、“原因”“理由”“依据”“原理”词义解析

“原因”:原来因为;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理由”:事情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的道理。

“依据”:把某种事物作为依托或根据。

“原理”: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三、答题模式

1.演绎模式

此类试题的答题依据是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是演绎推理的第一个逻辑体系,是由三个命题组成的逻辑推理形式,这三个命题被称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生物学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学概念、原理或规律,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结论是基于大前提到小前提所推导的推论。

例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给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会增强。上述的三个命题中,大前提: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小前提:给小鼠注射甲状腺激素,结论:小鼠的细胞代谢会增强。

根据三段论的逻辑推理,在考试试题中,分别可以对结论、小前提、大前提进行考查。如果考查结论,则题目一般会省略大前提的内容,并以“科学判断”的形式呈现,如:小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会_________。在此类型的考查中,作为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大前提是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通常是会省略的。如果考查小前提,则题目一般以判断题目所需的条件形式呈现,如:对小鼠注射某物质后,其细胞代谢增强,其可能的注射物质是___________ 。如果考查大前提,则题目就会以“原因解释”的形式呈现,如:小鼠注射了甲状腺激素,则小鼠的细胞代谢增强,原因是___________。对于此类问题,需要考生理解其逻辑推理过程,掌握相应的作答模式。

“原因解释类”问题的作答模式:

根据逻辑推理的三段论,从论述的完整性上来说,此类问题的作答需要囊括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个方面

大前提在原因解释类问题的答案中,大前提一般是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如: 给小鼠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浓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该问题的答案为“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但若从三段论的逻辑推理角度来看,“胰岛素能降低血糖”也可以解释该原因。这样就会使考生纠结哪一种答案才较为恰当。一般来说,依据教材中的基本原理作答是较为稳妥的,对于上述问题,“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便是稳妥的答案。

小前提在考试题目中,小前提通常是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呈现如施以某种处理或操作,这种处理会导致某种变量的改变( 即小前提) 。如: 给小鼠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将小鼠置于寒冷环境中,小鼠的细胞代谢增强的原因是__________。对于该问题,在作答时需要将此类“隐性”的操作、处理,转化为“显性、直接”的小前提,如注射促甲状腺激素后,能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将小鼠置于寒冷环境中,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此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教材中有详细讲述,也可以将该小前提转化为:寒冷刺激皮肤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分泌TRH,使垂体分泌TSH,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对置于寒冷环境中“隐性”小前提的两种转化,前者较为简单,后者较为复杂,具体情境中需要如何转化,还要结合试题分值及作答空格的长短,进行综合判断。通过以上表述,将题目中小前提的“隐性”操作、处理,转化为了三段论中能跟大前提和结论对接的“显性”小前提( 即甲状腺激素增多) ,这种顺利对接也就是小前提转化后的落脚点,也是转化“隐性”小前提的标准。

结论原因解释类问题的答案中,结论部分是最为简单的,通常是将题目中的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即可。

2.现象—原因模式 

首先认真审题,找出原因和结果,然后在因果之间寻找联系,即利用生物学知识来搭桥完善逻辑链条,可采用如下用句式“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

答题模式如下图所示:描述事实(起因:依据题干信息和直接引用题干信息)→搭桥(承前启后:教材有关生物学原理、规律等)→ 得出结果(引用题干信息)。

3.生命观念—稳态观模型

此类试题从相应物质的来源和去路进行分析,确定其变化趋势。

图片

4.结果—结论模型

此类试题的形式为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要求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解释或者推理,由结果推导出相应的结论。通常采用的解题思路为先在题干中寻找“处理条件”和“实验结果”,然后再透过实验过程,利用生物学原理分析本质,得出实验结论。

5.结论—依据模型

此类题型在遗传题中出现的概率较高,一般要求学生先根据题干信息作出相应的判断,如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某种性状由几对等位基因控制等,然后再写出判断依据。在作答时,应先寻找题干中“描述的事实”(判断依据),即亲代的杂交组合、后代的基因型或表型及其比例,再结合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作出判断,得出结论。

6.归纳—统计模型

此类试题的被解释项是事实或经验的统计规律,解释项是理论的统计规律。

7.遗传图解模型

遗传图解模型主要用于回答遗传推理题。具体答题思路:基于题干的事实和证据进行演绎和推理,绘制思维过程图解(以遗传图解为主,文字为辅),呈现完整的思维过程,再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从而降低直接用文字表达形成答案的难度。

8.目的—功能模型

此类试题的形式是用某种预期的“目的”用系统的“功能”来解释某种事件和规律。该模式一般使用整体的稳定存续与适应性去说明为什么生物具有某种功能,这种解释一般关注的是“某一单元在维护或实现它所属系统的某些特征方面所履行的功能”,关注的是生物进化方面的问题,但在高考试题中,目的—功能型模式多关注的是操作层面的解释。

9.发生论模型

此类试题是用系统的过程客观进行解释,其被解释项是系统的当前状态,解释项是系统的过去状态。一般情况下,如果题目中能体现出一个系统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那么这类问题就可以用“发生论模式”进行解释,这种模式注重的是造成功能差异的机制或变化的缘由,即现象是如何得来的。“发生论模式”中如果向前追溯的时间足够长,那一般回答的就是历史性的或终因性的解释。

10.过程描述模型

过程描述模型结合生理过程模式图命题,一般不涉及教材中已学的生物学知识,需将图中信息转化为科学语言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图文转化能力,答题模式为:引用题干中提供的文字信息;使用题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描述;得出题干所要求的结论。

11.知识分析模型

知识分析模型多依据实验图表命题,如折线图、直方图等,偶有涉及生理过程模式图。在分析图表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侧重考查信息提取和图表分析能力,答题模式为:提取数据图表中的实验数据;通过已学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得出题干所要求的结论。

12.实验设计模型

典型的实验设计模型要求在给定情境下设计实验,实质是考查学生对于受控实验基本原则的运用和科学探究素养。此型文字书写量较大,对科学表述能力有较高要求,答题模式:简述实验设计思路;得出题干所要求的结论。

来源网址:高考生物长句论述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