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思维智汇 作者:王春易
有的课堂,常常是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一会儿比赛,一会儿游戏,一会儿讲演……似乎学生没有活动,就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学生动起来的课就是好课吗?
其实不然,落实生本课堂与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上接教学目标、下引学生思考的核心任务。本文从几个典型的案例开始,帮助教师从三个维度来优化核心任务的设计。
”有教师曾经这样形容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迷迷糊糊地来,热热闹闹地做,糊里糊涂地走。”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连教师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设计活动,更不知道活动是否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师尚且如此,学生就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学生的合作与协调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从哪里来?学生的“新知识”如何习得?核心素养如何培育?
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热情地投入对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唤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没有激励学生持久地探究,上述目标就很难实现。
因此,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仅仅改变满堂灌还不够,仅仅设计一般活动让学生简单动一动还不行,必须要设计能让学生持续自主学习的核心任务,改变课堂驱动模式。
01
动起来的课不一定是好课
一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一节好课应该在课堂上开展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似乎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比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更好,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让我们来看几个活动设计的场景。

以上四个课堂活动的场景,可以代表课堂活动的几种常见情况。
- 活动1:将微观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 活动2:通过开展游戏竞赛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 活动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活动4: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展开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组织活动展开教学,说明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关注了学生的参与,比起教师一味自己讲解、机械灌输要好得多。
但以上活动的设计,至少还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具体以活动1和活动2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活动目标停留知识识记层面。
活动1的生物模型制作仅聚焦细胞结构名称记忆,虽提升参与度,却偏离“细胞结构分工协作”核心概念的建构目标;活动2的数学抢答仍停留在解题训练层面,未与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形成实质关联。
此类设计未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生命现象或解决数学问题,导致学科概念内化不足,难以达成课标要求的素养目标。
第二,活动深度不足抑制高阶思维。比如活动1的模型评价标准(完整性/准确性)将学生认知局限在“回忆”层面;活动2的抢答评分机制强化机械训练模式,仅考核知识熟练度。
整体活动设计简单化、碎片化,缺乏综合挑战性任务,无法驱动学生持续探究、迁移应用或创造性思考。

02
三个维度,设计指向素养的核心任务
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设计的关键不是设计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而是提升活动的品质和质量,要设计能驱动素养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任务,要设计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任务,我们将这样的学习任务叫作“核心任务”。
因此,教学要从单纯的开展活动变成由核心任务驱动的模式。一般来说,核心任务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设计,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
核心任务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
当新的学习任务提出后,学生感觉这个任务很有意思、很有趣;学生感觉这个任务虽然有挑战,但是能上手做,可能还会做得不错,说不定还会得到同伴的赞美,提高自己在班级的影响力;或者这个任务正好可以帮助自己解决目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实现自己的小目标,等等——当学生拥有以上情绪、情感时,学生的自我系统就会开启。

只有自我系统开启了,学生才可能参与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才可能根据学习任务规划学习时间,制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步骤和流程,寻找完成学习任务的资源;才可能根据目标要求不断反思、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的学习才发生。
可以说,自我系统是否被启动决定了学习是否真正开始。
简单地说,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以及知识系统这四个系统相互协调、共同作用以实现学习目标。
教师一直认为认知过程是学习的起点,岂不知自我系统的开启才是学习的原点。学习永远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没有意义,没有意思,没有趣味,学生就不会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此时再良好的认知系统也会被束之高阁。
好玩、有趣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生自我系统的重要力量。这样的核心任务从哪来?
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加综合和复杂的核心任务来承载,同样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如何将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核心任务设计得好玩、有趣,让学生感觉有意思、有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成为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事。
请看下面的案例。

核心任务要让学生能做、敢做
立足真实情境的核心任务,本身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有意思。但核心任务同时又是比较综合的,相对复杂。
因此,在设计核心任务时,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好台阶,提供好工具,必要时将核心任务适当地分解,或者围绕核心任务设计子任务,要让学生感觉核心任务虽然充满挑战,但是“我可以做”“我能做”。
在上述语文学科案例中,“选一个侠义人物,在狂欢节上装扮一位老师”这个核心任务不仅需要语文知识,还涉及服装、道具、化妆、舞台等多方面知识。这个核心任务不仅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对侠义精神的理解力,也考查了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为了让学生能做、敢做,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脚手架。首先,将上述核心任务分解为四个子任务,为学生学习搭建台阶(见下图)。

然后设计工具,为学生比较不同侠义人物形象提供支持,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最后,还设计了量规,帮助学生从“事、理、情”三个维度完成劝说信的写作,从而更顺利地完成核心任务。上述子任务的设计就像一个个台阶,一步步帮助学生走向核心任务。
子任务1学生比较容易上手。学生通过阅读,利用教师提供的工具,概括、比较5位侠客的人物特征。
子任务2是在子任务1基础上的进阶。这个子任务除了概括人物形象外,还有帮助学生理解侠客精神的作用,学生也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
。子任务3侧重于应用。学生需要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写劝说信让教师理解,使教师同意扮演这个特定的角色。
如果学生一上来就做这个任务,难度较大,但有前面两个子任务做铺垫,此时学生对自己心仪的侠客早已了然于心,根据教师提供的量规,完成劝说信的写作,可谓水到渠成。
子任务4比较综合,但教师要求学生先自己设计,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优化,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支撑,使学生也能顺利完成。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在学习起始阶段,好玩、有趣的学习任务可能会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深、任务的加重,学生的自我系统可能会关闭,这样学习过程就会中断。因此,学生的自我系统被激发后,还面临如何维持的问题,或者说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我系统。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在完成核心任务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是一个好办法。
成就感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时产生的一种感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追求成就感(自我实现)是个体生存的终极目标。
因此,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就能有效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推动学习不断走向深入。
请看下面的案例。

综上所述,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教学设计的关键不是设计简单的活动,不是让学生在形式上动起来,而是设计能驱动教学目标实现的、有一定难度和综合性的、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持久思考和探究的核心任务。以任务驱动学习的方式,真正实现学生的“我想学”和“我要学”,打造学为中心的生本课堂。
来源网址:三个维度,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核心任务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