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社区 · 2025年4月5日 0

细胞贴壁生长与悬浮生长的机理

 

一、细胞贴壁生长的机理

细胞贴壁生长是多数哺乳动物细胞在离体培养中的典型特征,其机制涉及多层次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粘附分子作用、细胞骨架动态重组及信号传导调控。

1.粘附机制的核心

o受体-配体特异性结合:细胞通过表面整合素(如α5β1、αvβ3)与细胞外基质(ECM)中的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配体结合,形成粘附斑(Focal Adhesion),实现物理锚定。

细胞外基质的主动分泌:细胞自身分泌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ECM成分,这些成分粘附于培养器皿表面,为细胞提供稳定的附着支架。

电荷相互作用辅助:细胞表面负电荷与培养皿表面正电荷(如带正电的塑料或玻璃)通过静电引力加速初始贴附,这一过程在37℃下仅需2分钟即可完成。

2.细胞骨架的动态重组o形态重塑过程:贴附后,细胞从球形逐渐伸展为扁平状(成纤维细胞样或上皮细胞样),依赖微丝(肌动蛋白)在粘附斑处聚合形成应力纤维,微管和中间丝协同调整细胞形态,增大接触面积。

机械稳定性维持:细胞骨架与ECM通过粘附斑形成物理连接,提供细胞铺展所需的机械张力。

3.信号传导调控网络o整合素激活的胞内通路:整合素激活FAK/Src、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存活(如抑制失巢凋亡)、增殖(促进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及分化。

代谢需求与能量供应:贴壁细胞依赖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ATP,需稳定的微环境(氧气、营养物质)支持代谢活动。

图片

二、细胞悬浮生长的机理

悬浮生长是部分细胞(如血液细胞、肿瘤细胞)在离体培养中的特殊模式,其机制涉及粘附分子缺失、信号通路调整及对流体环境的适应。

1.粘附能力的缺失或异常

o低表达粘附分子:悬浮细胞表面整合素等粘附分子表达量低(如白血病K562细胞),或与ECM亲和力弱(如淋巴细胞CD44表达下调)。

缺乏ECM分泌能力:悬浮细胞(如杂交瘤细胞)分泌纤连蛋白等ECM成分的能力较弱,难以形成粘附支点。

2.信号通路的适应性调整o抗凋亡机制:悬浮细胞通过激活PI3K/AKT、NF-κB等通路抑制失巢凋亡。例如,骨髓瘤细胞依赖IL-6激活STAT3通路维持生存。

增殖调控独立性:某些悬浮细胞(如淋巴瘤细胞)通过自分泌生长因子(如VEGF)促进增殖,而非依赖粘附信号。

3.物理与化学环境的适应o培养条件的影响:无血清培养基缺乏促贴壁因子(如胎牛血清中的粘附蛋白),或胰酶处理过度损伤膜蛋白,导致细胞无法贴壁。

流体剪切力的耐受:悬浮细胞在搅拌或摇床培养中适应流体剪切力,通过细胞骨架重塑(如微丝动态调整)维持形态稳定。

4.细胞特性与演化背景o天然悬浮特性:部分细胞在体内即处于悬浮状态(如血液中的白细胞),离体培养时无需贴附即可增殖。

转化或适应性演化:杂交瘤细胞、部分肿瘤细胞通过体外传代筛选,逐渐适应悬浮生长模式,其代谢途径和增殖信号通路调整至不依赖贴附。

总结:贴壁生长与悬浮生长的核心差异

特征贴壁生长悬浮生长
粘附依赖性依赖整合素-ECM相互作用粘附分子低表达或功能异常
细胞骨架动态显著重组以铺展形态动态调整以耐受流体剪切力
信号传导整合素激活促存活/增殖通路依赖抗凋亡通路及自分泌生长因子
ECM作用主动分泌ECM形成附着支架缺乏ECM分泌或分泌能力弱
培养条件需促贴壁因子(如血清)适应无血清或低粘附环境
生物学背景体内附着特性延续(如上皮细胞)天然悬浮特性或转化后适应(如肿瘤细胞)

来源网址:【拓展】细胞贴壁生长与悬浮生长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