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3月28日 0

给常态课“加满”思维,我们如何让教与学的改变深刻发生?

 

在过往的课改历程中,可能我们都曾陷入过一种困境: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课改尝试,但课堂始终未能发生质的变化。老师们面对课改,往往陷入从一种模式走向另一种模式的循环,课改的情绪价值不断消退。这种路径依赖淹没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表达。

这样的困境会让包括校长在内的教育管理者们不禁思考:课改是否真的能够撬动教学方式的变革,能够真正提高学科教学成绩,是否能够一厢情愿的孤立前行?

过去,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在埋怨,一道题给学生“讲5遍还是不会,做5遍还是会错”。

在这里,其实我们会忽略一个不争的事实: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正如我们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包括“学科核心素养”“核心概念”“核心任务”“表现性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等诸多学术术语在冲击着教师的时候,都离不开一个最浅层的教学逻辑,即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面对这样的一种教学情境,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一种课改样态,来匹配当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图片

多年以前,我见过这样一幅图,这幅图在表达学生将外部世界的经验与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的过程,需要借助思维工具和思维方法。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深刻认识到,每一次课改都应聚焦学习的本质,而学习的本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于是,我们以培养学生思维为核心,重构了区域课程改革的逻辑。

从2020年开始,我们聚焦“学在思维”这一关键词,开启了一场不一样的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系统推进课改,我们通过上下联动建构了区域课改模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需要培养学生结构化思维、审辩式思维。在学的方面,要借助学科综合化、项目化学习、问题—情境导学等方式来落实“学在思维”的培养目标。

图片

为了能让教师更容易接受课改,我们将课改的立足点落到教师教学的常态化改进上,并为之搭建相应的支架。

我们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经历制定—实施—反馈—再修改的过程,形成了嵊泗县中小学“学在思维”课堂教学实施指南,包含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课时教学设计模板、学科教学实施建议、学科教学评价标准等一系列的支撑性工具,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以下几个策略来推进常态化的思维型教学改革。

凸显思维元素,制定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我们在制定任何与教学有关的设计框架的时候,都要求把握一个原则,即要在框架中呈现思维的元素

在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时候,其中一个维度是从思维的角度设计要让学生达到预期学习成效和发展水平。

在制定单元教学内容的时候,要让教师说明本单元设计在问题解决的哪些方面得到解决。在章节篇目中要求教师提炼学科素养、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倒逼教师转变教学意识,聚焦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此外,在单元命题设计上,要求教师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说明,本单元侧重的命题点和高频考点在哪里。

图片

嵊泗县中小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1.0(部分)

依托学科特性,精准切入思维课堂

在推进思维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会有一定的困惑。每天的课堂教学也都与思维相关联,那么思维课堂的立足点到底在哪里。

事实上,以往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往往是盲目随机,缺乏进阶和序列的。不同的学科在落实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其学科特点。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课后练习研究作为思维课堂实施的切入点,教师系统梳理课后练习与阅读能力及思维要素之间的关联,在此基础上给教师布置侧重于思维训练的课后练习题。

图片

单元阅读能力维度与思维要素体系表(部分)

再例如,每一堂课当中,教师都会出具学习三单,其中有一单就是“问题解决”自主探究学程单。按照几个步骤,让我们的学生梳理问题的意识,提供问题解决的路径。

图片

基于这样一份学课程单的框架,不同学科的出结论—回顾反思的过程教师需要细化本节课中的学习单设计,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合理猜想—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借助这样的过程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促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转变教师“课堂语言”,引导学生“基于证据的表达”

思维是隐性的,往往很难表达清楚。而在思维课堂实践过程中,我们借助破解教师的常规“课堂语言”,来引导学生基于证据的表达。

我们需要让教师摒弃掉“是不是”“好不好”这类简单的语言堆砌,让教师面对个体学生、面对学习小组和面对全班学生都学会有效的提问。如果教师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难以被激活。

为了规范教师的课堂语言,我们也给教师搭建了“课堂语言”支架:

图片
借助三种教学行为,让学生思维外显化

在思维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借助三种浅显的教学行为,来让学生的思维外显化。

第一是延迟判断。

让回答正确的学生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以及还存在的一些疑惑,并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因此,课堂上,面对学生的回答或提出的新方案,对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回答,我们要求教师不要立即评价、判断,尤其不要轻易做出否定的评价,而是要组织学生讨论。

第二是质疑辩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要鼓励他们表达,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想法并乐于表达。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互相评判、提出建议,也鼓励有疑问的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继续讨论。

讨论的过程,是再思考、再创造的过程。讨论可以矫正错误,让结论更加严密,让学生的思维容量大大增加。

图片

第三是连续追问。

对内容、方法、思路、表达等方面的追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表达,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索空间,让其思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追问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想法,避免出现学生只有实践的形式,而没有实践的深刻体验,教师仍然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的情况。

借助随机测评,监督教师教学行为

为了监督教师思维课堂的有效落实情况,促进学教方式变革,县教研室制定了一份通识性的测评清单模板,各个学科则基于模板,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了本学科的测评清单,主要为了测评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引导学生基于证据的表达,是否落实了三种教学行为,让学生思维外显化。

借助测评清单,无论是教研员、校长还是教师听评课都有了指向性。

图片

“学在思维”学教方式变革随机测评清单(普及版1.0)

教研部门一个学期会组织一次大规模的不同层级的测评,并在结束后形成反馈表。

在推进思维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五种基于思维要素的校本研修方式: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主题教研、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教研、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课程教研、基于工具支架研制的成果输出教研和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教研。

所有校本研修的方式都指向做中学,将教师的成果输出作为校本研修效果的最终检验标准。以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教研和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教研为例。

研课助学:基于真实教学场景的课例教研

所谓研课助学,指的是教师要关注自己教学当中的某一个场景,挖掘这个教学场景中存在的问题,用思维型教学理论来破解教学痛点和堵点。

教师需要摄取课堂教学当中与思维有关的一个问题,对问题进行归因,借助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思维培养的手段等进行原因分析,然后聚焦问题确定课堂教学主题,并拟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制定完教学策略后,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改进后进行教学反思,并总结值得推广的策略及方法。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我们现在摒弃掉了一些常态化的教学常规检查,重点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完成这样一次研课助学,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有着极大的帮助。若干年之后,教师也能积累自己的学术研究素材。

研题导学: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命题教研

如何让思维课堂的课改直接助力学生成绩的提升,我们采用的是研题导学的方式。所谓研题导学即是通过研究题目来助力学生的学习,研题导学的框架包含三个方面:原题呈现、测评点分析和针对性助学、针对性练习。

教师会选取学校中重大考试中的一道能够评测学生综合思维的题目。试题分析重点在于对能力点的分析,主要包括对科学方法、科学素养、思维能力(思维的实践性,逻辑性、精准性、模型性)的分析。

在分析之后需要对错误进行归因,并设计助学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自主设计针对性的练习,我们的前提是不能直接套用现成的题目,至少需要进行改编。同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完成一份研题导学。

我们有一位教师,一个学期的研究方向就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命题,借助闭环式设计,对教师专业能力有了一个完整的呈现。

图片

在经历了这样的研修之后,教师有了成果的输出,也能够审视自己在作业和命题设计过程中的疏漏,命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这些年来,我们的课改也实实在在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浙江省每两年进行一次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我县在2022年的大部分指标超过省、市平均水平,从2020年至2024年,我县中考质量总分平均分的全市排名逐步上升到了第一、第二位。

从教师角度来看,近年来,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呈现不断提升的趋势。

这些转变都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积极影响,这也让我们坚信和坚定,课改的核心必须聚焦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我们将沿着这条路不断深入探索,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的教育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丨舟山市嵊泗县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刘建军

来源网址:给常态课“加满”思维,我们如何让教与学的改变深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