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生命教育观察
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无应答或仅产生微弱应答,这叫做自身耐受。Burnet提出的“克隆选择学说”阐述了自身耐受的机制:胚胎期个体接触某种抗原后,可通过“克隆选择”而清除相应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克隆,导致正常个体成年后不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下列因素可能与自身免疫病相关:

(1)隐蔽抗原释放。体内某些自身抗原,如精子、眼睛晶状体,处于特殊的解剖部位,自胚胎期就从未与免疫系统接触过,这些抗原被称为隐蔽抗原,所处部位被称为免疫豁免区。隐蔽抗原对应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是未被清除的,因此在外伤、感染等情况下,隐蔽抗原释放入血液,与淋巴细胞接触,就会产生自身免疫应答,例如,单侧眼外伤导致另一侧眼继发交感性眼炎,以及继发于睾丸炎的男性不育症等。
(2)自身抗原性质改变。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等可使自身抗原性质发生改变,被免疫系统视为“非己”,导致自身免疫病。例如,大面积的烧伤、冻伤会诱发抗皮肤自身抗体,肺炎支原体感染会改变红细胞表面Ⅰ抗原,诱生抗红细胞冷凝集素等等。
(3)分子模拟作用。自然界许多抗原(通常为微生物)与人体组织的某些抗原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分子模拟。当微生物侵入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可与自身组织发生交叉反应,就会引起自身免疫病。在微生物感染之前,未致敏的Th淋巴细胞难以识别低浓度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但一旦Th细胞被外来抗原激活,亲和力就会提高,会促进识别相应的自身抗原的B细胞活化,发生自身免疫病。例如,某些溶血性链球菌的胞壁和胞浆抗原与人心肌、心瓣膜、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若机体被链球菌反复感染,可产生相应抗体,导致亚急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等。
(4)表位扩展。人体某些抗原表位隐藏在抗原大分子内部,称为隐蔽表位,由于不暴露或低水平表达,相应的特异淋巴细胞克隆就有可能未被清除。病理情况下,抗原呈递细胞有可能摄取损伤的组织细胞碎片,将隐蔽表位呈递给淋巴细胞识别。所以,随着疾病进程,免疫系统不断扩大所识别的自身抗原表位的范围,这就叫表位扩展。自身免疫病中,表位扩展会导致更多的自身抗原遭受免疫攻击,疾病迁延不愈并不断加重,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均可能与表位扩展有关。
来源网址:人体自身免疫病是如何发病的?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