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些校长朋友聊天,听他们抱怨最多的就是:
“AI把教案都写好了,我们该干啥?”
“数据显示学生成绩不好,可学生又说老师像AI一样冷冰冰没感情。”
“家长用AI辅导孩子作业,还说老师跟不上时代了。”
说实话,这些问题确实让人头疼。
我这里有7个建议:
AI来了
活少干一点,事多想一层
很多校长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
其实,AI来了,我们更应该学会“偷懒”,把一些琐碎的事情——诸于方案起草,安排课程表等——交给AI或,交给下属去处理,自己则多花时间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当学校成绩不理想时,不要急于去批评老师,而是要思考背后的原因:
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还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是AI题库不够用?还是课后服务没兴趣?
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下去,才能看到核心。
AI来了
管理更要“眼高手低”
所谓“眼高”,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别只盯着班级纪律,得想想学校德育体系有没有漏洞;
别总盯着教案里的标点符号,得想想怎么让老师有时间研究“大概念、大单元”教学法。
所谓的“手低”则是要脚踏实地,从细节入手。
比如,亲自去教室看看课桌椅是否摆放整齐,去食堂尝尝饭菜是否可口;学生总打架,看看是否心理辅导课被数学课挤了。
……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环境和师生的幸福感。只有把小事做好,才能为学校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AI来了
该“狠心”时别心软
当老师上课玩手机,别因为“不好意思”就放过。
就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说的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严管才是厚爱。
但记住:
批评要像“三明治”——肯定进步+指出问题+鼓励尝试
这样学校才既有秩序又有温度。
AI来了
正确看待数据
学校管理中数据非常重要。
比如,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数据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科的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但数据也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赖。
AI说这个班成绩差,先别急着换老师。
问问班干部:作业量是不是太大?有没有同学被孤立?
数据不会撒谎,但孩子的心事得靠人去听。
所以,校长要善于利用数据,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判断。
AI来了
引导思考而非直接给答案
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校长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学会提问。
比如,教师抱怨学生不写作业,别直接甩出“分层教学”方案。
试试问:“你觉得作业太简单?还是课后兴趣班占用了时间?”
引导他自己找答案,比标准答案更管用。
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成长,也能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AI来了
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
学校管理中,校长也要学会去喜欢每一个教师和学生。
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会看到他的优点,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成长。
内向的老师可能编程很厉害,爱顶嘴的学生说不定有发明天赋。
AI能识别错别字,但只有你能发现学生眼里的光芒。
别让算法决定谁是好学生。
校长要努力做到尊重、欣赏每一个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AI来了
学会合理分担责任
学校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人和事。
比如,个别家长无理取闹,或者个别教师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面对这些情况,校长要学会及时止损,不要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些无效的纠缠上。
校长的精力不是用来灭火,而是点燃更多人。
就像古人说的:“将军有剑,不斩苍蝇。”
把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关注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最后我想说:
建设教育强国可不是光建AI数据中心,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上学特别有意思。
当AI能批改作业的时候,我们更得想想,怎么让批语比算法更懂孩子?
怎么用数据发现那些隐藏的天才?
毕竟,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