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3月11日 0

中高考百日誓师:一场自嗨式的教育闹剧,正在摧毁学生的最后一根神经

 

      当校园里响起震天的鞭炮声,当LED大屏滚动着“百日冲刺”的猩红字样,当班主任举着话筒嘶吼着“蟾宫折桂”的口号时,我们是否该冷静地问一句:这场集体的狂欢,究竟在为谁的虚荣心买单呢?当然,不可否认的一点,经过洗礼后的学生,的确有短暂的斗志,可皮球一旦泄气,如何再次反弹呢?好像这样的活动,实质性意义并不是太强,反而可能会渐渐催生出很多焦虑的学生和家长,后果和表面的热闹也是正反比例成立的,可能收效不错,但是闹剧的意义更强烈!

      很多网上爆料,很多键盘侠都在嘲弄这场耗资金钱和浪费时间的闹剧,他们说:看呐!教育剧场里正在上演最荒诞的戏码——老师们像极了传销组织头目,把“只要努力就能上985”的鸡汤话术编织成紧箍咒;家长们被要求穿着统一T恤当人形广告牌,在社交媒体晒出孩子与校长的合影;而最可怜的孩子们,被迫在朋友圈发动态:“今日立flag,明天必成功”。的确,到了这一天,学校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师生个个都穿戴整齐,像过年一样。平时领导抓中高考是惜分惜秒,这一天却“大手笔”停课搞活动。搞成人礼和文艺表演,写心愿墙,走状元门,听励志演讲,热热闹闹一整天,师生开心应该是开心了,但没有三五天甚至一个星期收不了心。这哪里是百日誓师啊?分明是教育产业链上的一场集体PUA大会!

       那些宣称“缓解压力”的文艺表演,不过是给应试机器安装的润滑剂。当学生在舞台上跳着《青春修炼手册》,他们真以为自己是在放松吗?不!他们正在经历最残酷的认知撕裂——舞台上的光鲜亮丽,与教室里永远背不完的五三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虚张声势的造势,就像给垂危病人打强心针,看似热血沸腾,实则是加速死亡。但是,中高考百日誓师这种活动有没有必要搞?有必要,但不必劳师动众。有位博主说的特别好,我也感觉很实用,他说:最好是以班级为主,抽一个下午的时间在教室里搞一搞就可以了。自己的班,自己的同学,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彼此回忆一下走过的时光,憧憬一下未来的美好,既是对自己这一特定学习阶段的总结,也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留一点感动。

       纵观每一年的中高考百日誓师活动,极为讽刺的是,这场闹剧的真正受益者竟是学校的宣传部门。他们像极了网红餐厅的老板,把百日誓师包装成爆款营销事件:领导致辞要拍短视频,学生签名墙要请记者报道,甚至还要在抖音发起话题挑战。当领导们举着剪刀剪断“倒计时牌”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又有一波教育焦虑被成功收割。那些口口声声说“增强凝聚力”的教育同行们,难道看不出其中的黑色幽默吗?当全校师生挤在操场喊口号时,真正被凝聚起来的只有班主任们的微信群——他们忙着统计到场人数,安排家长站位,生怕哪个班级的横幅不够醒目。而所谓的“班级归属感”,早就在流水线式的集体活动中碎成二维码。

       最可悲的是,我们正在批量制造精神分裂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特别是高考生,他们在教室里写着“考砸就复读”的便利贴,在誓师会上高呼“非清北不归”的口号,转身却在深夜的社交软件里吐槽:“这日子还有完没完”。这种人格撕裂的背后,是教育系统对个体价值的彻底否定——它把365天的青春压缩成百日倒计时,把人的多样性简化为分数排名。

       中高考百日誓师的确能营造一种紧张而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提前进入考试意识,珍惜每一次训练的机会,从而更加珍惜学习时间。但是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真正需要治疗的不是学生,而是陷入流量狂欢的教育病态。与其在操场上声嘶力竭地喊口号,不如让班主任抽出半小时倾听学生的困惑;与其请明星演讲者打鸡血,不如组织一场真实的学长经验分享会;与其用红色横幅营造压迫感,不如在教室角落摆上绿植和减压玩具。毕竟,教育不是战争,不需要用誓师大会来模拟战场;青春也不是直播,不该被剪辑成15秒的励志短片。

       当百日誓师的喧嚣逐渐散去,那些在朋友圈刷屏的九宫格照片终将褪色。但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不该是领导合影时的闪光灯,而是某个午后和同桌分享的半块橡皮,是深夜台灯下与错题本默默对话的寂静时光。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真实、细腻、有温度的生命成长,而不是精心策划的集体狂欢。

       加油,我的朋友们,放开我们的手,让中高考的学生不要再受自嗨式闹剧的毒害,真正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即可。有句老话说得特别好:响鼓何须重敲!

来源网址:中高考百日誓师:一场自嗨式的教育闹剧,正在摧毁学生的最后一根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