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3月10日 0

关于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不久前,我访问了北京大学相关学院,探讨学校发展资源的衔接。期间,得知一位曾通过数学竞赛保送入学的学生,正在从事一项关于老年心理健康的课题研究。这让我回想起他当年保送北大的情景。这位学生在高二以前,一直热衷于竞赛,成绩斐然。然而,他曾明确表示,竞赛仅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愿继续参与。高三时,面对升学的压力,他向竞赛指导老师提出想重新参加竞赛。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指导老师同意了他参加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荣获全国数学竞赛第四名,并被保送至北大,选择了心理学专业。此后,他参加了国家集训队的培训,但令人惊讶的是,他随身携带的却是德语书籍。

对于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许多专家多有探讨。近期,我突发奇想,想探究五大学科竞赛与科研成就之间的关联。我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了广泛搜索,并询问了Deepseek、ChatGPT等国内外AI平台。尽管回答各有差异,但本质上的看法似乎并无太大区别。 

▲关于学科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Deepseek的思考

据网络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两院院士1795位(不含已故),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创新能力。然而,仔细了解这些科学家,我们会发现,在中学阶段获得国际奥赛或国内奥赛金牌的人数并不多,个别曾经通过竞赛保送进入清北,但是后来所学专业也与竞赛学科无关。令人好奇的是,韩国在世界诺贝尔奖名单上人数寥寥,但我在2006年访问韩国首尔中学时,却发现该校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方面成绩斐然。而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在亚洲遥遥领先。2019年,我访问日本京都大学,该校11名诺奖得主的宣传册摆放在入口处,令人大为震撼。但据了解,日本获得国际竞赛金牌的人数并不多。再看美国,这个诺贝尔奖大户国家的数据,也让人对学科竞赛的作用产生怀疑。确实有些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参加过科学比赛,但鲜有获得奥赛金牌等学科竞赛成绩的。在那些不太重视学科竞赛的欧洲国家,由于基本无缘国际奥赛金牌,估计诺奖得主与学科竞赛的关系也不大。   

尽管如此,我并不否认有些学科竞赛获奖者,在某些领域成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或科技教育工作者,但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竞赛成绩与后来的发展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相反,我听说许多当年竞赛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现在都在从事竞赛辅导工作,课时费不菲;还有些学生进入北京的高中学校担任竞赛辅导教师。

为此,学科竞赛与学生未来发展成就,尤其是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关系,值得令人思考

世界各学科奥赛汇集了高中阶段最优秀的学生,也是该领域世界级的顶尖高手,为什么他们在成年后的成就并没有与学科创新能力相匹配?既然竞赛与未来科研和创新成就之间关系并不紧密,为何许多知名高校的强基计划仍将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基础和资格条件?既然竞赛与未来成就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为何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痴迷于学科竞赛?

这或许源于大学招生标准中的人才认知偏差。长期以来,高校选拔对学科竞赛人才青睐有加,认为这一标准能简单有效地选拔出智力超群的人才。多年前,中国实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对推动基础教育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原来的自招政策中,既有竞赛保送,也有其他标志性成果作为保送依据。后来,由于自主招生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一政策被取消。国家推行强基计划,本意是为了解决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问题,出发点是明确的。但具备强基招生资格的学校,在选拔标准中,绝大多数都强调“竞赛获奖”。我不禁困惑,既然学科竞赛并非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必然基础,为何还要用这一标准,将许多具有科技兴趣和创新潜质的孩子拒之门外?有人曾指出,中国的许多科创比赛,如科协举办的科技创新大赛,存在诸多弊端,许多孩子所做的课题实际上是家长或高校研究人员完成的。既然如此,为何不改革评价机制,反而直接取消比赛呢?或许还有另一种猜测。

优秀的指挥棒,才能为中国教育注入变革的希望。多年以前,我已在众多论坛上疾呼:改革我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机制,引领基础教育走向真正的素质教育之路,切实行动起来。在科技浪潮席卷的当下,我们依旧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乃至唯一标准,依然依赖学科竞赛为我国的创新人才“背书”,这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去甚远。

其次,学校的功利主义亦是问题之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最快捷的方式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无疑是学科竞赛。名校的选拔资格,尤其是过往年份的直接保送政策,使得高中学校在竞赛上不惜投入重金,打造或高价聘请教练团队,以此营造名利双收的局面。一些学校为了争夺竞赛佼佼者,更是不惜血本。这一切均源于学校的功利心态。学科竞赛相较于科技创新活动,无需学校进行大量的投入,无需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也无需配备科创实验室和高端专家资源。出于功利目的,部分高中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培养的责任,甚至牺牲了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导致参赛学生成为学校的特殊群体,他们无需参与竞赛学科以外的学习,也无需参加学校的其他活动,这助长了一些学生的自私心理,并可能影响他们的人格素质发展。

再者,是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功利性追求。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培养学科兴趣相对简单,这远比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各科知识及创造科创机会来得容易。实际上,许多家长和孩子对竞赛学科的学习并无真正热爱,仅仅因为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竞赛成为了一条较为便捷的升学途径。因此,当孩子进入大学后,有些人因基础学科知识的缺失,难以在跨学科研究中展现智力优势;另一些人则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即使对大学而言,虽然通过竞赛选拔了一些智力出众的学生,但大学并未针对竞赛学生制定特殊的培养方案,进入大学后,除了少数学生选择了与竞赛相关的专业并有所发展,其余学生要么重新选择专业,要么在高校的表现并不如竞赛成绩那般出色。

基础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未来创新人才培育的源头。一位朋友前一阵赴美考察教育归来,向我描述了美国许多优秀的高中学校并没有特别强调学科竞赛或培养金牌得主,而都是在下大力气地开展各种科创活动。这令我颇感震惊。再观今日,我国乃至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和成果,有多少是源于竞赛的基础。学科竞赛是一个需要高强度训练的过程,学生为此付出的不仅仅是精力、脑力,还有体力和心理,许多参赛学生不得不放弃兴趣爱好,牺牲基础学科的学习,甚至舍弃正常生活。这种消耗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学生来说,所失远大于所得。由于偏科和放弃许多发展机会,学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以此作为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的起点,这是极具价值的教育工作。一个人越早发现自己的天赋,就能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释放出更强大的发展潜力。

基础教育应创造一个充满机遇的教育环境,如热带雨林般的教育生态,让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和STEM教育成为教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和资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现。

我也呼吁,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应深入探究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和方式,引导基础教育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切实创造领先时代的人才培养环境。

来源网址:孙先亮:关于竞赛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