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风动流年暖心情
一、内容统整
大单元教学坚持系统整合。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由零散走向关联,解决教师只见树,不见森林的问题;由浅表走向深入,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迈进;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真实情景,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大单元设计具有整 体性、递进性和生成性。大单元设计与教学基本可分为自然单元和重组单元两 类。大单元设计以大概念作为统摄中心,以课标为依据,以所用教材单元为载体,使较为抽象的素养目标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建立关联。大单元中的大概念本身 的丰富内涵离不开系统整合,这也是指向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系统整合方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地。传统的课程内容基本是固定的、有限的,但在大单元教学中,这种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关联的、整体性的。它甚至需要采取跨单元、跨书册、跨年级、跨媒介的方式,打通课上课下、校内校 外,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真实生活世界。
二、目标研制
目标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统领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这个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这里,“期”这个概念可以指一单元、一课时。“大单元目标”是预期通过单元学习实现的学习结果;课时目标,即预期一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将会拥有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大单元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习目标的分析与设计主要源于三个方 面,即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
1.教师在制定单元、课程目标时,要直接对标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保证与国家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就保证了学习目标与国家意志的一致性,就保证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分析课程标准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高屋建瓴,建立教材、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三者的内在关联,用大视野归纳三者的共同特征。对于课标内容要求,在统合单元整体内容的基础 上,对照课标要求,明确通过本单元学习,希望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明确什么是“可教”的。
2.分析教材内容,教材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
将教材解读、资源挖掘与课标分解、具体学生的学情研究结合起来,最终确定合理的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在整个学科乃至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定位,以及与前期知识与后续学习的关联性。通过研究教材,明确这一大单元教学哪些是“可教”的。当然,除了教材,我们还可以选择更丰富的课程资源。
3.分析学情,课程的一头是国家意志,另一头是具体的学生
教师的课程创造性首先就是要将国家意志与本班学生结合起来,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目标,把课程具体落实到本班具体的学生身上。因此,我们不能复制粘贴别人设计的目标。研究具体的学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研制学习目标时研究学生,一方面把握学生学习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本班具体学生的学习,特别要研究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如果我们不明确起点在哪里,也就无法确定“目标”。研究具体学生的具体学情不能捧着书本来研究,也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而是要到学生中间去,接触学生的真实情况,然后才能制定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教师在研究学情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情进行诊断或预设,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通过分析学情,明确哪些是“需要教”的。
从大单元的角度进行上述设计,呈现的是大单元的目标设计,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将单元学习目标分解为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目标清晰化的有序分配,是大单元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评价设计
怎么证明目标实现了呢?这就需要评价。评价要检测目标是否达成,而不是简单的“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评价任务”用于检测学习目标达成的学习任务,或者说,所谓“评价任务”,就是你完成了这一项任务,我就可以据此判断你达成了某项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要义是确保学生“学会”,因此,“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就在于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先设计评价任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这就是课程设计原理中的“逆向设计”。那么,我们要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呢?
1.评价任务必须匹配目标
评价任务的使命是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所以必须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评价任务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学习目标。教师在说“评价”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评价;而如果没有评价,目标也就是空中楼阁。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这种匹配,可以是一 一对应的,一个目标对应一项评价任务;也可以是非一一对应的,“一对多” “多对一”都可以。
2.评价任务必须“让学生明白”
“让学生明白”说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但到课堂现场,坐在学生身边去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你会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并不明白教师呈现的评价任务,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教师的“立场”有关系,教师常常以“教师立场”来表达这些评价任务,而不是以“学生立场”来表达,因此,学生听不懂、看不明、理解不清。这绝不是随便说说。顾泠沅先生说过:“教育就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要做到让学生明白:第一,教师自己要十分明白,教师如果不明白, 学生一定不明白,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第二,教师明白了不等于学生就明白了,教师要明白评价任务是给学生看的、给学生听的、让学生明白的,所以,教 师必须用学生能明白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白。
3.倡导“大任务”设计
简单地把书上的一些习题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算作“评价任务”,这样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法知识仍处于凌乱与孤立之中。所以,我们要倡导把“评价任务”设计成“大任务”。“大任务”就是从“做题”转向“做事”。“大任务”就是“做事”,就是通过做某事或某些事来评价其是否达成目标。这样的 “大任务”借助于相对真实的情境,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目标所指向 的相关知识以及能力方法。这样的“大任务”应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一段完整的学习时间,而不是每个问题只要“对答如流”就算解决;应该能够保证学生围绕任务产生复杂多变的学习信息,而不是采用封闭统一的、绝对可控的形式。把大任务设计成“表现性评价”也是很好的。因此,大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任务设计得好了,学习也就好了。
四、活动设计活动
设计即设计教学活动、支架、策略、流程,促使学生形成有效课程经验。那么,如何设计富有创意的、学生喜欢参与且切实有效的学习活动呢?这是大单元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目标对评价任务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就是安排评价任务的过程。
1.合理融合教学与评价
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评价沟通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桥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初,教师要重点完成3个主要任务:首先要为学生学习呈现评价任务,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这要求教师要及时清晰地呈现评价任务,通 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评价任务是什么;其次要及时收集评价信息,积极地催生学生的学习信息,时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这一活动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学习,及时抓住学生反馈的点滴信息;最后要清晰判断评价信息,教师对于学生 学习信息要及时进行判断,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优化学习,有效地推进学习。围绕教学与评价,教师在活动安排中,要将评价活动巧妙融入教学过程。
2.合理安排学习与评价
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大单元的学习,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三个方面的主要活动。首先,学生要根据教师呈现的评价任务,明确评价任务的内容是什么,明白自己将要进行的学习任务。其次,要迅 速进入学习状态,去完成评价任务,并在完成评价任务的过程中,积极总结梳理自己的学习信息,并抓住时机及时反馈,让教师、同学了解自己的学习信息。在 这里,评价任务完成方式即学习方式,选择通过查阅资料还是通过思辨学习,独 学还是合学,通过读画思议还是实验操作,主题式学习还是项目式学习,都要根据任务特点与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最后,要交流分享学习结果,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把自己学习情况与同学交流与分享。
3.整体安排推进“教学评”活动
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每一个评价任务的呈现都会带来一个“教一学”的过程。一项评价任务完成之后,就会围绕下一项评价任务进行。“教、学、评”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循环过程,在这个“教、学、评一致性”的循环中,教学活 动的设计就是围绕学习目标,不断推进这个循环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来源网址: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四个内容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