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 · 2025年2月18日 0

由长江禁捕十年想到了教育的问题……

 

长江禁捕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了。

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鱼类资源增加,部分濒危鱼类数量回升,甚至有人见到了江豚;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回复;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水质改善,部分河段的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标准。

长江禁捕十年这项政策,可以说是一种生态系统的“休克疗法”,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让我浮想联翩:如果我们的学术界,也启动类似的“十年禁捕”政策,对当前学术界混乱、浮躁乃至堕落的生态,能不能起到一定的“修复”效果呢?

譬如,十年内,停止“特级教师”荣誉评选。汉东某省“特级教师”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300名左右,这么多年来,不晓得“量产”了多少特级教师?有多少特级教师还在一线进行常日班教学?又有多少特级教师能上出与这个称号相匹配的课?我们都知道,特级教师的成长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那种“速成”与“包装”出来的特级教师,吃了生长激素,毕竟与自然生长有很大的区别。三年拔一批已经是DYJ,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是一堆萝卜里面挑大个,与其“硬拔”造就领域内的虚假繁荣,不如等一等。

譬如,十年内,禁止出台新的荣誉称号及表彰机制。这些年,“特级教师”这个荣誉的含金量开始缩水,于是开评“正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渐渐多了,有些人为了显示水平,开始给“正高级教师”加后缀,强调自己是“三级”乃至“二级”。再后来,“特级”、“正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名师需求,于是又出现了“教育家”……可能,“教育家”这个称号太辣眼,于是又退后一步,出现了“教育家培养对象”、“教育家型”等称谓。让我说,教育家真不是培养出来的,或者说,用目前的方法是培养不出真正的教育家的,只能培养“伪教育家”。

譬如,十年内,不再接受新的课题申报。别看现在的科研课题,动辄就是“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视域下……”,其实大多都是文字的搬运工,鲜有原创。很多的课题研究,剪刀加浆糊,洗稿空对空理论,甚至就是文字垃圾,但是这并不妨碍那些研究者立项,拿经费,拿证书,评职称。基础教育阶段,哪里需要那么多的研究者,我看,百分之九十九的教师,其实也不具备相应的研究水平。让一线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怎么把家常课上好,怎么少上废课和弱课,就行了。停止申报新的课题,让一线教师安心备课,专心上课吧。

譬如,十年内,禁止课标专家和课改专家再造“新词”。这两三年,一线老师被“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俗称“四大皆空”)折腾得够呛;“大单元”的热度渐渐消退,“跨学科学习”又开始粉墨登场。江山代有新词出,一批新词换旧词,有不少课改新词,说到底也不是原创,不过是教育学专家从国外舶来的。硬把它们强行嫁接在我们的母语教学上,这是死路。语文教学,还是要回归基本的听说读写,所谓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未来十年,不必,也不能,再捣鼓出一批“新词”,那就是折腾。

譬如,十年内,禁止统编教材选文再发“多动症”。教材的选文,需要保持稳定。既然课文“只是个例子”,教材修订,“例子”换来换去的,于教学改革有多大的意义呢?有些课文,本来也蛮不错的,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拍脑袋,说换就换了,有没有做过调研?有没有征求过一线教师的意见?有些课外必读书,选进来时欠谨慎,比如《傅雷家书》,给父亲们去读可能更合适,等下面反响激烈了,换吧,结果又是拍脑袋决策,换了更难读的《经典常谈》。让语文教材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就是在维护语文的学科属性的稳定性。

譬如,十年内,禁止成立新一批的“名师工作室”;当然也要禁止扯出任何的加“新”字的旗号,包括但不限于“新中考”“新高考”“新优质学校”等。

类似需要“十年禁捕”、需要让教育生态修养生息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强调一下,我这里提倡学术界“十年禁捕”,并不是反对改革。只是因为我们目前的所谓“改革”,已经乱象丛生,严重破坏了学术生态。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按下暂停键。当真如此,三五年,十年八年之后,我们的学术土壤,也许能像长江水域一样,渐渐地被修复,到那时,我们再改革,再创新。

少吃几年长江鲜,少享几年口腹之欲,也值。

来源网址:徐杰/ 由长江禁捕十年想到了教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