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生物是门科学 作者:贾其坤
必修一
列文虎克:列文虎克是微生物世界的 “发现者”,1674 年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等微生物。他就像打开了微观世界的 “任意门”,让人类第一次看到了那些微小却充满生机的生命。
帕拉德:20 世纪 50 – 60 年代,帕拉德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成果斐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内质网、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精细结构,还揭示了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运输的途径,就像为细胞内部的 “生产线” 绘制了一份详细的流程图。
施旺:19 世纪 30 年代,施旺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者之一。1839 年,他发表了《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生长的一致性的显微研究》,将细胞学说扩展到动物界,明确指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完善了细胞学说的体系,就像为细胞学说这座大厦添上了重要的一块基石。
欧文顿:欧文顿是细胞膜研究的 “早期探索者”,1895 年他通过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从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他就像在细胞膜这个神秘的 “城堡” 外,发现了进入城堡的 “特殊钥匙”—— 脂质。
戈特和格伦德尔:这两位在 20 世纪 20 年代,是细胞膜结构研究的 “先驱者”。他们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从而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就像给细胞膜的结构 “拍了一张初步的 X 光片”。这一发现为后续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德迪夫:20 世纪 50 年代,德迪夫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有了重大发现。1955 年,他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发现了溶酶体,这一细胞器就像细胞内的 “垃圾处理站”,负责分解细胞内的废物和病原体。他的发现让我们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像打开了细胞微观世界的又一扇神秘之门。
阿格雷和麦金农:阿格雷在 1988 年发现了水通道蛋白,麦金农在 1998 年解析了钾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他们就像是在细胞的 “城墙” 上,找到了一个个精准的 “城门”,让我们明白了水分子和离子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霍奇金和赫胥黎:这两位在 20 世纪 50 年代,是神经生理学领域的 “离子通道解密者”。他们通过研究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揭示了神经冲动传导的离子机制,就像在神经细胞的 “电信号世界” 里,找到了电流流动的 “开关”。
切赫和奥特曼:20 世纪 80 年代,这两位科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982 年,他们发现了某些 RNA 具有催化活性,这一发现被称为核酶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酶的传统定义,原来 RNA 也能像酶一样催化化学反应,就像在生物化学的知识版图中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萨姆纳:萨姆纳在 20 世纪 20 年代,堪称酶学领域的 “破冰者”。当时大家都对酶的本质争论不休,他却历经艰辛,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实其是蛋白质,就像在酶的迷雾中,射出一道明亮的光。这一发现让人们对酶有了全新的认识,开启了酶学研究的新篇章。
马尔比基:这位 “微观世界的早期观察者”,在 1661 年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就像在人体这座 “超级迷宫” 里,找到了一条关键的 “秘密通道”,让血液循环的路线图更加完整。他为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提供了重要补充。
拉瓦锡:拉瓦锡可不只是化学界的大佬,在生物呼吸作用研究方面也有突出贡献。1777 年左右,他通过实验证明了呼吸作用本质上是缓慢的氧化过程,和燃烧的原理相似。他把呼吸作用和化学里的氧化反应联系起来,就像在生物和化学两座知识大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李普曼:李普曼在 20 世纪 40 年代,是生物化学能量代谢领域的 “关键人物”。他发现了辅酶 A 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辅酶 A 就像细胞代谢的 “万能钥匙”,参与了脂肪酸的合成与氧化、丙酮酸的氧化等众多代谢反应,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支持。
英格豪斯:英格豪斯在 18 世纪 70 年代,堪称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 “先驱之光”。1779 年,他通过 500 多次植物实验发现,只有在光照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并且植物的绿色部分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部位。他就像在光合作用的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们朝着揭开光合作用神秘面纱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海尔蒙特:海尔蒙特在 17 世纪初,投身于植物生长奥秘的探寻,堪称植物生理学领域的 “先锋探索者”。他进行了著名的柳树实验,五年时间里,只给柳树浇水,最终发现柳树增重了 80 多千克,而土壤仅减少了不到 100 克。这就像在植物生长的 “黑匣子” 上开了个小窗,让我们初步了解到水对植物生长的关键作用,仿佛给植物生长找到了 “生命之源” 密码。
恩格尔曼:恩格尔曼在 20 世纪初,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好氧细菌的分布,巧妙地证明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他就像在光合作用的 “舞台” 上,精准地找到了主角 —— 叶绿体。
萨克斯:萨克斯是 19 世纪植物生理学领域的 “实验达人”,1864 年他通过实验巧妙地证明了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他的实验就像一场精彩的 “植物魔法秀”,让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在绿叶中神奇地转化为淀粉。
卡尔文:卡尔文堪称 “碳循环的解密大师”,在 20 世纪 40 – 50 年代,他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出了光合作用中碳的同化途径,也就是著名的 “卡尔文循环”。他就像在光合作用的 “复杂迷宫” 里,绘制出了碳元素的精确 “旅行路线”。新的一年,希望大家在学习复杂的生理过程时,能像卡尔文一样,运用科学方法理清思路。
邦纳:邦纳在 20 世纪中叶,是发育生物学领域的 “探索尖兵”。他对细胞分化和形态发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就像在胚胎发育的 “建筑工程” 中,找到了各个 “细胞砖块” 之间的连接奥秘。他的研究为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必修二
孟德尔:孟德尔在 19 世纪中期,通过对豌豆长达八年的杂交实验,成为了遗传学的 “开山鼻祖”。他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就像在豌豆的遗传密码中,找到了开启遗传学大门的 “金钥匙”。
摩尔根:摩尔根在 20 世纪初用果蝇做了一系列遗传学实验,堪称遗传学领域的 “果蝇大师”。他不仅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还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这就像在基因的 “排列组合游戏” 中,发现了新的 “玩法”。他揭示了基因之间并非完全独立遗传,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为遗传学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谈家桢:20 世纪 30 – 90 年代,谈家桢堪称中国遗传学的 “奠基大师”。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摩尔根,学成后毅然回国。谈家桢深入研究果蝇的遗传规律,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他就像遗传学领域的 “播种机”,在国内积极培养遗传学人才,建立起遗传学研究体系。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上影响深远,还为我国后续的遗传育种等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穆勒:20 世纪 20 年代,穆勒投身于遗传学研究,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1927 年,他发现 X 射线能诱发果蝇突变,这一发现犹如在遗传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为遗传变异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也让人们意识到环境因素对遗传物质的强大作用。
沃森和克里克:这两位在 20 世纪 50 年代携手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 “黄金搭档”。他们就像在遗传信息的 “神秘宫殿” 里,找到了最核心的宝藏 ——DNA 的结构密码。克里克在 20 世纪 50 – 70 年代,不仅参与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还对中心法则进行了完善和拓展。他进一步阐述了遗传信息从 DNA 到 RNA 再到蛋白质的传递过程,以及在某些病毒中存在的逆转录现象,就像在遗传信息传递的 “高速公路” 上,补充了一些特殊的 “匝道”,让我们对遗传信息的流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贝杰林克:贝杰林克是病毒学发展路上的 “关键人物”,1898 年他通过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的 “滤过性病毒”。他就像在微观世界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 “神秘物种”,开启了人类对病毒研究的新篇章。
蒙塔尼耶:20 世纪 80 年代,蒙塔尼耶在病毒学领域有重要发现。1983 年,他首次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就是艾滋病病毒,这一发现对于艾滋病的研究和防治具有里程碑意义,就像找到了艾滋病这个 “恶魔” 的源头,为后续的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了关键线索。
桑格:桑格是蛋白质和核酸测序领域的 “超级工匠”,20 世纪 50 年代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70 年代又发明了 DNA 测序的双脱氧链终止法 。他就像是把生命分子的 “密码锁” 一个个解开,让我们对生命的分子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这两位是 DNA 复制研究领域的 “智慧双星”,1958 年他们设计了著名的 “氮 15 标记实验”,证实了 DNA 的半保留复制方式。他们就像在 DNA 复制的 “神秘舞台” 上,给每个步骤都打上了聚光灯,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遗传信息是如何精准传递的。
尼伦伯格:尼伦伯格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遗传密码破译领域的 “关键人物”。1961 年,他和霍利、科拉纳首次破译了遗传密码,确定了 RNA 上的三联体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就像解读了生命遗传信息的 “神秘语言”。这项成就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让我们能够从分子层面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霍利:霍利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核酸研究领域的 “拼图大师”。1965 年,他成功测定了酵母丙氨酸转运 RNA(tRNA)的核苷酸序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完整测序的核酸分子。他就像完成了一幅复杂的 “分子拼图”,让我们对 tRNA 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科恩伯格:在 20 世纪 50 年代,科恩伯格就像个神奇的 “分子建筑师”,成功分离出了 DNA 聚合酶,并首次在试管中合成了 DNA。这就好比在小小的试管里搭建起了遗传信息的 “复制工厂”,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 DNA 的复制奥秘。
莫诺和雅各布:莫诺和雅各布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分子遗传学领域的 “基因调控发现者”。他们提出了操纵子模型,解释了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就像在基因表达的 “控制中心” 里,找到了调节基因开关的 “神秘按钮”。
麦克林托克:麦克林托克在 20 世纪中叶,是遗传学领域的 “独行女侠”。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她就致力于玉米遗传学研究,发现了 “跳跃基因”(转座子)。这些基因就像遗传物质里的 “调皮小精灵”,能够在染色体上移动,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和表达。她的发现挑战了传统的基因固定位置的观念,为遗传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勒沃夫:勒沃夫在 20 世纪 40 – 50 年代,是微生物遗传学领域的 “探索者”。他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现象,发现了溶原现象,就像在噬菌体的 “生活史” 里,发现了一个隐藏的 “变身秘密”。
袁隆平:从 20 世纪 60 年代起,袁隆平院士简直就是全球水稻界的 “超级巨星”。他一心扑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事儿难度系数超高,可袁老偏不信邪。1973 年,他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就像给水稻施了 “增产魔法”,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养活了无数人。后来他还不断挑战更高的产量目标,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振声:20 世纪 50 – 90 年代,李振声堪称中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 “丰收使者”。他长期致力于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抗病、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品种。他就像是给小麦注入了 “超级能量”,解决了我国小麦生产中的诸多难题,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在研究过程中,他扎根田间地头,不怕风吹日晒,耐心观察小麦的生长变化。
华莱士:华莱士在 19 世纪中叶,和达尔文同时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是生物进化领域的 “协同探索者”。他在东南亚地区进行生物考察时,从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中领悟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就像和达尔文一起在生物进化的 “知识海洋” 里,同时发现了一座神秘岛屿。
古尔德:古尔德在 20 世纪 70 – 80 年代,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 “多元视角倡导者”。他提出了 “间断平衡” 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渐进式进化观点,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的稳定期和短暂的剧烈变化期交替出现的过程,就像在生物进化的 “时间轴” 上,描绘出了一种独特的 “波动曲线”。他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进化的模式,丰富了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木村资生:木村资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分子进化领域的 “革新者”。他提出了中性突变理论,打破了传统达尔文进化论中关于进化的单一观点,就像在进化理论的 “大舞台” 上,带来了一场全新的 “表演”。他认为多数分子水平的进化是由中性突变决定的,这些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就像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一些 “默默漂流的小船”,看似不起眼,却在进化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哈迪和温伯格:这两位在 20 世纪初,是群体遗传学领域的 “平衡发现者”。他们提出了哈迪 – 温伯格定律,揭示了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的规律,就像在种群遗传的 “动态世界” 里,找到了一个稳定的 “平衡点”。这个定律为我们研究种群的遗传变化提供了基础,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
辛德沃尔夫:辛德沃尔夫在 20 世纪 30 – 50 年代,是古生物学和生物进化领域的 “化石解密者”。他通过对大量化石的研究,提出了 “新灾变论”,认为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和爆发式的物种形成,就像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发现了一个个 “波澜壮阔的转折点”。他的理论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布丰:18 世纪中期,布丰是生物进化思想的早期倡导者。他在《自然史》中阐述了生物物种可变的观点,虽然当时没有像现代进化论那样完善,但他的思想犹如一颗种子,在生物进化研究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后来的进化理论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选必一
坎农:坎农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了 “稳态” 的概念,堪称人体生理平衡的 “守护者”。他发现人体内部就像一个精密的 “自动调节工厂”,能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就好比给人体找到了一个 “稳定器”,让我们即使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身体各项机能也能正常运转。
哈维:哈维是血液循环理论的 “奠基者”,1628 年他发表了《心血运动论》,详细阐述了血液循环的原理。他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心脏和血液流动的错误认知,就像在人体的 “生命之河” 中,正确地标出了水流的方向。
萨瑟兰:萨瑟兰在 20 世纪 50 – 60 年代,是内分泌学和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 “开拓者”。他发现了环磷酸腺苷(cAMP)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就像在细胞的 “信息传递网络” 里,找到了一个关键的 “信号中转站”。cAMP 就像细胞内的 “小信使”,把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调节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
吉尔曼和罗德贝尔:吉尔曼和罗德贝尔在 20 世纪 70 – 80 年代,是细胞信号传导领域的 “信号通路探索者”。他们发现了 G 蛋白在细胞信号传导中的作用,G 蛋白就像细胞内的 “信号翻译官”,能将细胞外的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反应,参与了众多生理过程的调节。
阿德里安:阿德里安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是神经电生理研究的 “先锋人物”。他首次记录了单一神经纤维的电活动,发现神经冲动是以 “全或无” 的方式传导的,就像在神经的 “电信号高速公路” 上,给每个信号都设定了独特的 “行驶规则”。这一发现让我们对神经冲动的传导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贝尔和马让迪:这两位在 19 世纪初,分别对脊髓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行了研究,是神经生理学领域的 “开路先锋”。他们就像在人体的 “神经高速公路” 上,明确了不同车道的行驶方向,让我们知道了感觉信息和运动指令是如何通过神经传递的。
坎德尔:坎德尔在 20 世纪后半叶,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的 “探索先锋”。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他利用海兔作为实验对象,深入研究神经细胞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了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就像在大脑的 “记忆仓库” 里找到了关键的 “存储密码”。他的研究让我们对人类的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是神经反射研究的 “大神”。他通过著名的狗进食摇铃实验,发现了条件反射,就像在动物的行为世界里,找到了一种神奇的 “学习密码”。这个发现揭示了大脑如何通过后天学习建立新的反射活动,对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秉志:20 世纪初 – 60 年代,秉志是中国近代生物学的 “先驱巨擘”。他在动物学领域成绩斐然,是中国第一个从国外获得动物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他白手起家,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他对动物分类学、形态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就像一位勤劳的 “知识园丁”,在动物学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培育出众多科研成果。
斯佩里:20 世纪 60 – 70 年代,斯佩里专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他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发现左脑和右脑在语言、空间感知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分工,这一发现犹如在神经科学领域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让我们对大脑的神奇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吴常信:20 世纪 70 – 90 年代,吴常信是中国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 “智慧大脑”。他在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技术方面深入研究,提出了畜禽遗传评定的新方法,就像给动物育种这个 “复杂工程” 制定了一套高效的 “施工蓝图”。他通过科学的方法,提高了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品质,推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他不断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普鲁西纳:普鲁西纳在 20 世纪 80 年代,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领域的 “探索者”。他发现了朊病毒(prion),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致病因子没有核酸,却能引起疯牛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就像在疾病研究领域投下了一颗 “重磅炸弹”,打破了传统的病原体观念。他的发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挑战。
阿克塞尔罗德:阿克塞尔罗德在 20 世纪 50 – 70 年代,是神经递质研究领域的 “关键人物”。他发现了神经递质的再摄取机制,揭示了神经信号传递后,神经递质如何被回收和重复利用,就像找到了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的 “回收通道”。他的研究为理解神经系统的调节和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阿克塞尔和巴克:20 世纪 90 年代,这两位科学家在嗅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1991 年,他们发现了嗅觉受体基因家族,揭示了人类嗅觉的分子机制,让我们明白了鼻子是如何识别成千上万种气味的,就像为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找到了 “说明书”。
斯佩里:斯佩里在 20 世纪 60 – 70 年代,是神经心理学领域的 “大脑解密者”。他通过对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发现左脑和右脑在语言、逻辑思维、空间感知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分工,就像在大脑这个 “超级司令部” 里,发现了两个各具专长的 “指挥官”。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大脑的功能有了全新的认识。
斯他林和贝利斯:这两位在 20 世纪初发现了促胰液素,成为了内分泌学领域的 “开拓者”。他们就像在人体内分泌的 “信号网络” 里,找到了第一个重要的 “信号弹”。
哈金斯:哈金斯堪称癌症研究领域的 “先驱斗士”,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他发现了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的生长与某些激素的关系。这就像是找到了癌症生长的 “小把柄”,为癌症的治疗和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梅达沃:在 20 世纪 40 – 50 年代,梅达沃专注于免疫学研究。1953 年,他发现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这一成果对器官移植等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就像为器官移植手术找到了 “成功密码”,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利根川进:利根川进在 20 世纪 70 – 80 年代,像个 “基因剪刀手”,研究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原理。他揭示了基因片段如何通过重排产生多种多样的抗体,就像解开了免疫系统的 “武器库密码”,让我们明白了身体是如何抵御各种病原体入侵的。
埃德尔曼和波特:这两位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免疫学领域的 “抗体结构探索者”。他们各自独立研究,阐明了抗体的化学结构,就像在免疫系统的 “武器库” 里,把抗体这把 “秘密武器” 的构造拆解开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抗体是如何发挥免疫作用的。
海克尔:海克尔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是生物进化理论的 “传播者” 和 “绘图大师”。他不仅大力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还绘制了精美的生物进化树,就像给生物进化的历史制作了一张生动的 “家族族谱”。
萨克斯顿・罗利特:萨克斯顿・罗利特在 20 世纪初,是植物生理学领域的 “实验达人”。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实验,研究了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的作用。他发现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就像找到了植物向光生长的 “幕后操纵者”。
格鲁:在 17 世纪 70 年代,格鲁作为植物解剖学的先驱,对植物的内部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1671 年,他发表了关于植物结构的著作,详细描述了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就像为植物绘制了精确的 “内部地图”,让我们能一窥植物微观世界的奥秘。
选必二
埃尔顿:埃尔顿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是生态学界的 “食物链构建者”。他提出了生态位的概念,还构建了食物链理论,就像在生态系统这个 “大棋局” 中,明确了每个生物的 “角色定位” 和它们之间的 “食物关系网”。他让我们明白,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位置和作用,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在 20 世纪 60 年代,是群落生态学领域的 “平衡探索者”。他对岛屿生物地理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物种的迁入和灭绝速率,就像找到了岛屿生态系统中物种平衡的 “神秘公式”。他的理论为保护生物学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奥德姆:奥德姆在 20 世纪 50 – 70 年代,是生态学领域的 “领军巨擘”。他的著作《生态学基础》成为了生态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他就像一位生态系统的 “解说大师”,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
蒋有绪:20 世纪 50 – 90 年代,蒋有绪是中国森林生态学领域的 “绿色守护者”。他长期致力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主持了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的研究,就像给中国的森林绘制了一幅详细的 “生态地图”。他深入山林,对各种森林植被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选必三
巴斯德:巴斯德是 19 世纪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 “超级英雄”,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他不仅发现了微生物发酵和腐败的原理,还发明了巴氏消毒法,更是研制出了狂犬疫苗。他的成就拯救了无数生命,就像为人类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固的 “防线”。
冯・贝尔:冯・贝尔在 19 世纪 20 年代,堪称胚胎学的 “奠基巨人”,他发现了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规律,提出了 “冯・贝尔定律”。他就像在胚胎发育的 “神秘旅程” 中,绘制了一张清晰的地图,让我们了解到从受精卵到个体发育的奇妙过程。
山中伸弥:21 世纪初,山中伸弥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6 年,他发现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通过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就像找到了细胞的 “返老还童” 秘诀,为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带来了新的希望。
简悦威:简悦威在 20 世纪 70 年代,成为了基因诊断领域的 “开拓者”。他首次运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成功对一例 α – 地中海贫血进行了基因诊断,就像给基因疾病找到了 “照妖镜”,让隐藏在基因里的疾病无处遁形。这一突破为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启了精准医疗的大门。
米尔斯坦和柯勒:这两位在 20 世纪 70 年代,是免疫学领域的 “创新双子星”。1975 年,他们合作发明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就像打造了一把把 “精准导弹”,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这项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免疫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屠呦呦:20 世纪 60 – 70 年代,屠呦呦绝对是全球抗疟领域的 “救世英雄”。当时疟疾肆虐,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屠呦呦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展开研究。在艰苦的研究条件下,她翻阅大量古籍,经过无数次实验,终于在 1971 年发现了青蒿素,这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照亮生命的 “希望之灯”,成功挽救了无数生命。她的发现为全球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伯格:20 世纪 70 年代,伯格是基因工程领域的开拓者。1972 年,他成功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 DNA 分子,开启了基因工程的新纪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生命奥秘深处的新大门,让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生物基因。
科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科恩在基因工程领域也有着卓越贡献。1973 年,他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实现了外源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让基因工程从理论走向了实际应用,就像为基因工程这台 “超级机器” 装上了运转的引擎。
曾溢滔:20 世纪 70 – 90 年代,曾溢滔是中国医学遗传学领域的 “诊断大师”。他在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研究方面成果显著,率先开展了多种遗传病的基因诊断技术研究,就像给遗传病患者找到了一把 “精准诊断钥匙”。他的研究成果让许多遗传病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朱作言:20 世纪 80 – 90 年代,朱作言是中国鱼类基因工程领域的 “创新先锋”。1985 年,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这可是在鱼类研究领域扔下了一颗 “重磅炸弹”,开启了鱼类基因工程育种的新篇章。他的研究成果为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像给鱼类养殖找到了一条 “高速发展通道”。
以上,可敬可赞不可畏
毕竟,未来是你们的!
2024年除夕
贾其坤
来源网址:人类群星闪耀时之生物学名人
近期评论